“你要是猛一看北京地鐵圖,會誤以為是道路網絡,它跟道路是非常相似的。”毛保華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當所有的軌道都基本“在道路的底下”時,“跟道路實際上是重復了,互補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可以說‘沒有互補’。”
照此發展下去,專家認為可能未來北京的軌道網會更加密集,但出行的便利度未必增加。
“正確方法是,隨著軌道網的建設,它和原來的公交網職能上會有一定重疊,這時公交線路就應該作一定調整,比如,適當地進行一些裁並。”陳艷艷教授說。
病灶四:“最後一公里”倒逼私車出行
“我家小區離最近的地鐵站要兩公里,遇到急事時,公交車不靠譜兒,出租車打不著,騎自行車太危險,又不想坐‘黑車’、‘蹦蹦’,只能加入買車大軍。”
對一些北京市民來說,在出租車和自行車均“指望不上”時,買車,似乎成了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唯一選擇。
而這對擁堵來說,無疑是一對惡性循環。
早晚高峰“打車難”,攔到車卻遭遇拒載、挑活兒、議價……出租車本來是一個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補充,但在陳艷艷教授看來,其作用卻沒有充分發揮。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