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路上車次多,支路上車次少”則困擾著另一批市民。
家住朝陽區石佛營附近的石磊告訴記者,從他住的炫特嘉園小區出發,步行10分鐘有一個公交站,但在5種公交車中,能從該支路到幹道的公交車只有區區1班,“每次有車進站,等到我想坐的車的幾率只有1/5。左轉拐過一個路口,幹道上就有好幾趟車去我單位。但這段距離有1.5公里,常常等也不是,走也不是。”他慨嘆。
公交車的發車頻率和到站準時率不高,更令石磊煩惱的是,他將這一現象概括為“一等等半天,一來來兩輛”。
“線路設計不夠科學,是北京公交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北京工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陳艷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尤其是主線和支線的設計規劃上不夠合理,人們出行的直達效率會下降。”
陳艷艷教授還表示,公交線路自身過分重疊,會令公交自身產生“內部擁堵”。“在一些車站觀察一段時間,你會發現經常是近十條線路、一大批公交車進站,造成擁堵。空了一段時間後,又是一大批公交車進站。公交車很多時間都損耗在進出站上了,對此,應該進行一些合並或優化工作。”她表示。
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主任工程師王旭東還提示,目前北京大力發展“大容量公交車“的做法,可能反而加劇擁堵。
“你看路面上的大容量公交停在車站,把不少公交、私車都堵在那里了,本身就是一個堵車點。”王旭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一輛大容量公交車在街上跑,它造成的擁堵,可能超過很多小車造成的擁堵。”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