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教育  >   正文

一位難求老年大學也佔坑 背後埋著怎樣的利益糾葛

2015年04月14日 08:41:00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爭取一個入學名額,數百名老年學員淩晨便趕到老年大學連夜排隊報名。”

  “早上6點多就來排隊了,聽説有老人4點多就來了……”

  “佔坑”,不再是孩子上學的專利,如今的老年大學,同樣面臨“僧多粥少”的尷尬。報名難的背後,究竟埋藏著怎樣的利益糾葛?

  報不上初級班,就先報個高級班佔位子

  地壇公園後身的短巷子裏藏著個五百平方米左右的四方小院,東城老年大學43個班,將近兩千人(次)的學生每個星期就在這兒輪番上課。四間教室裏最大的“一教”能裝72個人,最小的“四教”原來是個倉庫,預計容納二三十人的空間,硬是擺了四十張桌子,最後一排椅子幾乎頂了墻……週一到週五一天八節課排滿,週六還有六個自修班——即便如此,這裡的“學位”仍然供不應求。

  “西畫班最大容量45個人,後面還有63個人在排隊。”校長楊書章説。如果前面有學員退出,後面排隊的人就能補上,可是今年到現在“一個退出的也沒有”,而且到了明年,今年的排隊順序就作廢了,還得重新來。“因為總報不上名,還有著急的老人到區裏告過我們的狀——兩三年都輪不上,是不是裏頭有貓膩兒?其實真是我們現在的資源滿足不了需要。”

  為此,分管教學的副校長郭寶嬋和同事們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更加靈活地設置課程和班次,在國畫、書法這些基礎課程之上設置“青綠山水班”、“歐楷專修班”、“款識班”等特色班級以及更高水準的創研班——除了打造品牌課程之外,也為了“讓老學員把基礎班的學位空出來,給新學員騰地兒。”

  而報班的老人們也有“對策”,報不上初級班,就先報個高級班佔位子,進來再説;於是這兩年,高級班也總是兩三個鐘頭就報滿了。

  年過八旬的老人遭“勸退”,勸了一學期才勸下來

  和追求學歷、文憑的年輕人不同,老年大學的學生總也不肯“畢業”。“學了十幾年的學員是常事。”郭寶嬋感嘆,“以前我們新學員的比例是4%至5%,這幾年努力提升到了8%。” 學校按規定不收80歲以上的新生,但對於學到了80歲的老學員,卻不能強制終止他們的學業。曾經有位來上課時幾乎迷路的年過八旬的老人遭遇學校“勸退”,“老太太氣得直哆嗦,後來班長、班委、街道的同志都出面,勸了一個學期才勸下來。大家都不願意‘被退學’。”

  許多老人把學校當成了另一個家:下午上課的人,上午就趕來,和要好的同學一起吃個午飯再接著上課;孩子們放假怕開學,老人們卻常常在假期裏想念校園,“尤其是一些老伴兒去世的老人,太孤獨了。”郭寶嬋説:“和孩子們交流,沒有和同齡人交流順暢,而且,他們在這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我們勸一些高齡的老人退學,他們也跟我們講道理,説你這不符合‘終身教育’。”

  老人們學習熱情驚人,“有一次我們一個國畫老師為了鼓勵大家練習,説過完暑假哪個學員能完成六十幅畫,就送一幅自己的畫給他;沒想到開學一看,二十多個學員都把暑假作業交來了。”

  “那老師怎麼辦呢?”

  “老師也特別好,説話算話,不過跟大家説:我得分批給你們了。”

  “一些大學裏辦的,

  基本沒有撥款,

  日子過得緊張不少”

  “老師,我畫得怎麼樣?”

  “這塊兒長了,人中那兒再稍微短一點。”

  “老師,您也給我看看吧!”

  “明暗交界線還得再改改,陰影要打得更均勻些。”

  “老師……”

  一間並不算大的教室裏,另一所老年大學的素描課正在進行中,將近40名平日裏被喚作“大爺大媽”的學生懷裏抱著畫板,分別圍坐在三個石膏模型前,錯落擺放的座椅把這裡塞得滿滿噹噹。人群中,不時有畫板被高高舉起,等待馬老師“批改作業”。同樣一頭白髮的馬老師在座椅間狹小的縫隙裏艱難地挪移著,逐個給出點評意見,或者直接親自操刀改上幾筆。

  79歲的中國政法大學退休教師林紹廷已經學到了第六個學期,成為這裡的高年級學生,“幸虧之前還上過工筆花鳥的班,算作老學員,可以優先報名,不然想要報上可就難了!”家住清河的他每次都要坐上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上學,幾年來風雨無阻,“好在我身體沒太大毛病。”林紹廷略帶自豪的臉上透著幾分無奈,“在家附近沒什麼合適的老年大學,還有很多地方對年齡卡得緊,超過75歲就不讓報了。”

  與異常火爆的報名相比,老年大學的學費倒是往往並不算貴,“一學期通常也就兩百來塊錢,要是小孩兒學,一學期下來起碼要好幾千。”退休前,馬老師曾經在重點中學指導藝術特長生,“一次三個學生,每人每節課三百。”

  如今,馬老師同時在兩所不同性質的老年大學裏教課,對其中的微妙差別頗有感觸,“東城、西城、海淀等幾個區都有自己的老年大學,政府多少給些支援,環境條件好一點。一些大學裏辦的,逐漸也在面向社會招生,但基本都沒有撥款,得自己養活自己,日子過得緊張不少。好些個部委裏面也有,但很多不對外開放,算是內部福利。”

  老幹部大學:只要局長,連正局級調研員都不要

  東城老年大學屬於民辦公助,學費和財政支援的資金各佔一半。因為教學資源有限,學校在招收新生時儘量以東城為主,但城市的飛速發展卻讓這個標準在實踐中不那麼好掌握。“中心城區疏散出去的人口很多,有的老人一輩子工作生活都在這兒,退休住遠了,不讓人家來不合適。”楊書章説,“我們統計了一下,工作和居住地都算上,80%的學員是東城的。”

  有限的教學資源也制約著學校的課程設置。學校去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少老人都希望學校能開電腦課,“特別是攝影的後期製作課,但沒機房沒設備,開不了。”郭寶嬋説,因為學員們要求迫切,學校在攝影班做了次嘗試,結果全班42個老人,背來了30多臺電腦,“有人還專門為上課買了新電腦。”嘗試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難成常態,“讓大家每次背來背去不是辦法,老人容易忘,而且型號不一,老師不好指導。”

  其實,在國字頭機構扎堆的北京,許多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老年大學;但在老人中間打聽下來,能向社會開放的卻非常有限,“那都是老幹部大學。”

  一些老幹部大學的門檻甚至讓本單位的職工也高攀不起——“規定局級領導才能進,不僅副局不行,連正局級調研員也不行,必須是當過局長的。”有老人抱怨。

  對於北京優質老年大學的“學位”越來越供不應求的局面,楊書章認為,一大原因在於“北京的老年大學沒人‘管’,只有一個老年大學聯誼會,非常鬆散,沒有主管部門,缺乏統一規劃,有了問題沒辦法解決。

  在他看來,東城老年大學之所以辦得較為規範,恰是因為有轄區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援,“歷任區政府領導都到學校來過,我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到區裏想辦法。老年大學的主管單位不好定,我們以前在文化局挂過,現在歸老齡委管,我想,從學校發展的角度,最好還是納入教育系統,老年大學得姓‘教’。”(主筆 宗媛媛 張棻 插圖 宋溪)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北京晚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