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699萬畢業生遇上“最難就業季”好工作實在難覓

2013年05月06日 15:50 來源:昆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699萬畢業生遇上“最難就業季”好工作實在難覓

  美編王麗娜/繪

  還有兩個月,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要離校了,就業也再次成為熱議話題。而今年,比去年整整多出19萬的699萬名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讓形勢變得更加嚴峻,有人稱這是“最難就業季”,也有人發出了“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的無奈感嘆。

  就雲南來説,今年全省高校畢業生將突破14萬人,比去年增加1萬多人,增幅近11%。昆明市應屆高校畢業生總數將超過2萬人,加上往屆未就業畢業生約4000人,今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超過2.4萬人。也許有人想要追問,嚴峻形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破解尷尬局面的根本之道又有哪些?

  “最難就業季”到底難在哪?

  求職難:

  “好工作”實在難覓

  身著黑色套裝,手持個人簡歷,腳踩中跟皮鞋,尋尋覓覓擠進人群,排隊,面試,被告知回去等通知,再尋尋覓覓,再面試,再被拒絕……很多畢業生都有著和鐘巧類似的遭遇,這位原本對就業充滿信心的本科泰語專業畢業生一次次遭到打擊,現在的她喜歡説自己“淒悽慘慘慼慼”。

  5個月前,鐘巧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負責電話銷售保險,但只做了一個多月就辭職了。後來,鐘巧想出國,想進外企、國企、跨國公司,但現在,她覺得這些美好的願望“離現實好遙遠”,慢慢地,她稍微放低了要求,“首先考慮專業對口的工作,民營、私企都可以,薪水至少有3000元,五險一金齊全,還要有發展空間。”鐘巧也不斷給自己打氣:“一定要堅定立場,一定要找到最滿意最合適的工作之後再跳槽,不然又會成為下一個跳蚤了。”説完,轉身融入茫茫的“求職大軍”中。

  眼看就要畢業,求職大事仍未解決,雲南民族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小劉也很焦慮。“但是,總希望找到一份好一點的工作,我室友簽約的工作月薪3500元,我各方面能力也不比他差,總之也要找個差不多的,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小劉將自己的求職目標定在大型國企或者知名外企,招聘會上看到一些民營企業,小劉並不願意投簡歷。

  從鐘巧和小劉的話語中不難發現,在很多求職者眼裏,“好工作”的標準是自己滿意、專業對口、待遇不錯、有發展空間等等,而真正滿足這些條件的“好工作”實在難覓。

  招聘難:

  三個月只招到一個人

  “同學,找工作嗎?到我們這裡看看……”近日,在雲南人才市場舉辦的大型招聘會上,某私營企業負責招聘的王經理坐不住了,為了吸引更多求職者的目光,他直接站在展臺外發放招聘傳單,主動上前詢問求職者的意向,而像王經理這樣“求賢若渴”的招聘者,整個會場裏並不在少數。

  讓王經理失望的是,得到的答覆往往是求職者的一臉茫然,大家不是搖搖頭,就是説“再看看”。“我們的要求並不高,工作地點就在昆明,不會到偏遠地區,招聘的門檻也不算高,但還是很難招到人。”王先生感慨,“我知道,他們要麼嫌工資低,要麼嫌公司規模小,或者覺得沒有發展前途。”

  按理説,僧多粥少,招聘單位應該處於有利地位,但不少企業還是“吃不飽”。就拿王經理所在公司來説,今年計劃招聘包括中醫理療師健康代表、財務人員、接待等30名新員工,春節過後,眼看招聘目標遲遲達不到,王經理只得放下手頭工作親自上陣,每場招聘會都不落下,3個月過去了,只招到一個人。除了專場招聘會,王經理還在西部工作網、賢士榜、前程無憂等媒體投放招聘廣告,廣告費花了不少,卻不見有效果。

  小公司“喊渴”,大公司也説“喝不夠”。培訓講師月薪4000至6000元、渠道經理月薪5000至8000元、行銷精英月薪5000至10000元……某知名網路公司雲南貴州指定行銷中心開出了一份頗具吸引力的高薪工作,但仍然只招到計劃招聘人數的三分之一。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直言:“雖然填寫資料的人不少,但感覺很滿意的沒有幾個。像管理、培訓這些崗位,工作經驗很重要,而應聘者大多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在哪?

  招聘單位:

  技能有時比學歷重要

  “本公司誠招廣告文案一名,要求熟練使用多個辦公軟體,大專學歷及以上。”招聘者趙先生幾乎每年都要為其所在的文化傳播公司招聘新員工,他認為專科生更適合這個崗位。“相較于同專業的本科生,高職生的動手能力更強,理論知識與技能結合更加緊密。更重要的是,有的專科生來自各州市或農村,踏實肯幹,儘管交際能力欠缺,但可後天彌補。”

  許多招聘者傳達出這樣一種訊息:學歷固然重要,但他們更看重技能,“本科生的眼高手低很大程度限制了他們的就業。”張麗來是重慶工商學院的一名應屆本科畢業生,從2月份開始,她就穿梭于各大人才招聘市場以及在各大高校舉行的招聘會,但始終沒有覓得一個合適崗位。她説:“很多崗位都是招大專生的,我一個本科生去那種崗位不划算,再説那種招大專生的企業規模也太小了。”

  看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去年全省有高校畢業生12.7萬餘人,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為85.1%,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6個百分點;年終就業率96.3%,其中,研究生94.4%、本科生95.9%、專科生96.9%,比上一年同期增0.4個百分點。可以從中看出,專科生就業率高於本碩生。

  高職院校:

  學生大二就“預訂”完畢

  説到專科生就業率高於本碩生的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就讀高職院校特別是一些稀缺專業的學生其實並不擔心就業問題。就讀于雲南開放大學二年級的張吉上週四剛參加了燕京啤酒廠的專場招聘,並成功入圍復試,如果順利,他將於9月進入該廠完成一年的定崗實習,“如果實習期間企業、學生雙方都滿意,就可簽訂勞動合同或意向合同。”該學院負責就業的老師稱。學校從去年開始施行“2+1”學制,即學生在校修習兩年理論及基本技能,在企業定崗實習一年,一來可以增強學生“實戰技能”,二來可以增加其就業機會。

  再比如該校機電工程學院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更是一入校基本就被企業“訂下”。“像昆船集團這樣的企業非常需要焊接人才,但全省高職院校開辦這個專業的不多。”焊接人才可謂供不應求,該專業畢業生一畢業的薪金可達3000左右,該校2011屆學生的平均薪金在2400元。

  然而,高職生的就業穩定性並不樂觀。“根據麥可思統計,我們2011屆學生的就業滿意度是48%,工作的學生有30%左右在工作一年後選擇了辭職或換工作。”該校老師表示,提高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和穩定率是這兩年來該校就業工作的重點。此外,還有招生分數的問題,“歷來我們招收的學生高考分數都比較低,這無疑給提高教學品質、改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固有觀念帶來很大阻礙。”

  業內人士:

  就業難根源在求職者

  一邊是企業疾呼“招不到人”,一邊是畢業生高喊“找不到工作”,到底是什麼造成了求職和招聘的“兩難”矛盾?昆明市勞動就業服務局政策調研處處長孟新麗認為,一方面,由於求職者的願望與企業提供的工資待遇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求職者的技能水準與企業的用工需求不相符,因而“兩難”矛盾十分突出。雲南人才市場綜合處一位負責人也表示,從市場每天提供的崗位資訊來看,崗位數遠遠大於求職人數,根本原因還是出在求職者身上。

  “‘90後’畢業生大多家境不錯,多數希望工作輕鬆點、工資高點,但這樣的心態不利於就業。”採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也反映,很多畢業生在擇業時更重視自我的感覺,而缺少對於企業的基本責任感,“一個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説不幹就不幹了,有的人甚至連離職手續都不辦就離開了。”

  就業難問題

  該如何解決?

  政府部門:

  多管齊下促進大學生就業

  昆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與事業保障處負責人表示,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壓力,昆明始終堅持把青年大學生就業工作擺在全市就業工作首位,拓寬就業渠道、以創業帶動就業、暢通就業資訊、幫扶困難畢業生,多管齊下促進大學生就業。

  進入優秀的企業,與企業一同成長,是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夢想。政府努力推動企業與普通高校的人才對接,實施企業“挖潛增崗”和“千企萬崗”計劃,努力增加企業就業崗位。對積極安排、接納吸收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給予一次性補貼,達到規定數量,給予貸款、稅收等優惠。同時,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引導,引導其轉變就業觀念,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

  初出校門,許多大學畢業生也選擇到基層鍛鍊。昆明大力實施國家“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為普通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途徑,鼓勵畢業生走進基層,大力開發村(社區)靈活就業和公益性崗位。

  隨著社會發展和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昆明建立創業導師和專家志願服務團,開展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區認定考核活動,進一步規範大學生創業園管理服務水準,提升大學生創業園規模和品質,努力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孵化平臺。

  老師支招:

  調整心態明確定位

  高校就業指導老師普遍認為,要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必須著力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大學辦出個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養品質,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同時,希望畢業生能調整好心態,能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定位,並努力找到自身優勢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契合點。

  對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老師們建議到招聘會求職,這效果要好過網路,因為現場求職可以和企業招聘人員交流,容易給招聘人員留下相對深刻的印象。就算這一企業並不在你心儀的行列,也可以多了解情況,問問企業的核心技術是什麼、企業規模如何、行業的發展前景等,通過這些指標,其實可以大致衡量出企業現狀,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記者李思嫻 李雙雙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