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幼兒園考獨立洗漱 23名大班娃“全軍覆沒”(圖)

2013年04月22日 10:01 來源:揚子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幼兒園考獨立洗漱23名大班娃“全軍覆沒”(圖)

  洗屁屁對孩子們來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老師只能一個個幫忙洗。

  沒有人幫忙擠牙膏、脫衣服,也沒有人幫忙打洗腳水、擦屁股……一切請你靠自己!上個星期五晚上,南京雲錦美地大地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們體會了一段“特殊經歷”,他們第一次離開家人的陪伴,被要求在幼兒園“留宿一夜”。揚子晚報記者採訪發現,當天晚上最龐大的工程是孩子們洗漱,一個班23個小朋友全部洗漱完用了1個多小時,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洗臉、刷牙、洗腳這些最基本的自理。

  為什麼辦這個活動?

  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常常被家長忽視

  “孩子們應該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成人、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但是現在我們的家長往往重視智力培養,輕視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過分呵護和包辦,許多孩子自理能力太弱,以自我為中心。”雲錦美地大地幼兒園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大班留宿活動是幼小銜接系列活動之一,通過留宿提升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增進小朋友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獲得獨立生活的體驗,也是送給他們一個特殊的成長禮物。

  第一個考驗:晚飯

  孩子們會做能吃,表現都不錯

  4月19日下午4點半,原本應該是放學的時間,南京雲錦美地大地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卻都沒有離開,他們嘰嘰喳喳興奮地等待“留宿活動”的開始。

  傍晚5點半,小朋友們開始自己動手準備晚餐。在家飯來張口的孩子們洗乾淨小手,在老師的指導下做起了壽司,把米飯、火腿腸、黃瓜捲進紫菜裏。

  “老師,我還要吃!”做好的壽司被孩子們一搶而光,連平時不受歡迎的黃瓜條也一根不剩,老師們只好又給飯量大增的小朋友們下了水餃。

  第二個考驗:洗漱

  無一能獨立完成,可把老師忙壞了

  晚上8點回到幼兒園,生活老師馮小玲已經開始為孩子們的洗漱做準備。“20多個孩子,估計要分成5組洗漱。”男生宋欣樺帶來了大家最喜歡的動畫碟片,於是被叫到的小朋友跟老師洗漱去,剩下的看動畫片。

  “我好啦!”一個小男生洗完腳高高抬起叫老師。“這個孩子在家肯定和大爺一樣,都是動動嘴大人包辦的。”金偉老師耐心地彎下腰,教他擠毛巾擦腳穿襪子。

  記者算了一下,23個孩子洗漱用了1個多小時,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能獨立完成洗臉刷牙洗腳全過程,三個老師早已經滿頭大汗。

  第三個考驗:睡覺

  個別小朋友想媽媽,老師看護了一夜

  晚上9點,孩子們要睡覺了,大家來到午睡室,老師挨個提醒大家上廁所。老師們是第一次和班上的孩子們一起過夜,很多人都不準備睡覺。

  一個小朋友想媽媽了,開始哭,老師就故意表揚他:“今天毛毛是第一個閉著眼睛睡覺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要向他學習。”老師幫孩子蓋被子、摸額頭、摸脖子後面,大約過了15分鐘,就有打呼嚕聲了。

  夜裏,三個老師幾乎都沒有睡,他們輪流幫孩子蓋好被子,摸孩子的額頭,看到誰動的厲害就叫醒上廁所。這樣反反覆復到了淩晨4點多,天有點濛濛亮了,老師們為孩子起床做準備了。

  -小花絮

  家長髮來短信 告知孩子睡前習慣

  晚上9點左右,一些不放心的家長給幼兒園陶老師發來短信,提醒自家孩子的生活習慣。

  “有的孩子睡覺前要喝牛奶,有的孩子習慣睡前吃點東西,有的孩子半夜要叫醒上廁所,家長們都是不放心,畢竟這些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親人陪伴。”陶老師説。

  家長這樣的提醒可以理解,但也從一個側面説明家長對孩子的關切,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少有家長刻意去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新聞連結

  循序漸進培養 學齡前兒童家務能力

  兩到三歲的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者家長請孩子幫忙拿一些東西。

  三到四歲的孩子:可以整理報紙,餐前擺放食具,洗自己的小毛巾,整理自己的圖書玩具等。

  四到五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家務,比如家長在打掃房間時,可以讓他擦桌椅;收拾整理圖書玩具並且要歸類。

  五到六歲的孩子:勞動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長可以讓他獨立地完成一些家務。比如洗自己的襪子,疊被子,收拾飯桌碗筷,掃地。

  實際上,這种家務能力的培養也能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記者 王 璟 文/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