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AdTime副總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競合是大勢所趨

2014年09月11日 17:14:2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AdTime副總裁于捷

  AdTime副總裁于捷在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上發言。(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9月11日臺北消息 2014年(第六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10日上午在臺北舉行。在當天下午的“共步兩岸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分論壇上,AdTime副總裁于捷指出,當前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競合才是大勢所趨。他從受眾年輕化、收視關係化、資訊碎片化等三個方面分析指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需要融合。

  首先是受眾年輕化。他以電視媒體受眾為例指出,一方面,年輕化的受眾群體更有挖掘潛力和傳播價值,而且是容易被影響的一個群體,但他們很少看電視;另一方面,電視受眾主體的高齡化成為日趨普遍的一個現象。因此,如何讓習慣於使用移動終端和社交媒體的年輕受眾一直保持對電視節目的關注,需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相應的“聯姻”,發揮各自的優勢,努力實現全媒體傳播。這也構成了近年來全球電視節目行銷和推廣的重要特點和趨勢。

  其次是收視關係化。于捷認為,web2.0時代是內容為王,關係為後,已是媒體産生的一個基本原則。無論是對於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而言,關係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産力,推動內容的生産與傳播,即有效的收視行為已經從“不評論無收視”轉變為“不參與無收視”。他認為,湖南衛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在收視關係方面做的非常成功。例如“一句話證明你看《爸爸去哪兒》了”,通過這樣的話題,巧妙的讓網路用戶參與到節目的推廣中來,並且通過粉絲的關係網路擴大節目的知名度,節目人員及時反饋、了解觀眾的需求,進而去調節節目的內容和編排,使收視化行銷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推廣手段,而是帶動觀眾參與到內容生産當中。

  最後是資訊的碎片化。于捷説,網際網路思維,以人為本,傳統的節目過程中以題材或者資源為優先的考慮。但近年來新媒體在提供用戶主動選擇的基礎上打破這個格局,也使傳統的媒體節目從話題入手,以垂直的方式去迎合受眾選擇。然而資訊碎片化這個問題的出現不單單是影響了網路,深入其他的傳統媒體。他以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推出的《紙牌屋》為例指出,這個電視劇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藝術創作,而是基於這家網路後臺存儲3000多萬有效用戶的收視行為大數據,包括按照搜索、收藏、暫停、推薦、回放、快進等等。他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應用大數據實現的影視拍攝的成功案例。

  因此,于捷指出,結合市場整體的發展,基於關係網路多螢幕模式已成為近年來電視節目或者是全媒體傳播和社會行銷的整體大趨勢,深入參與到電視節目的內容生産和推廣中來,進而成為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競合和雙贏的可靠的保障。

  于捷説,未來全媒體行銷是必然的趨勢,這樣的趨勢下內容的需求將會激增,傳統媒體作為內容的一個閘口一定會搭上這趟車。(台灣網 扶海濤)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