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媒:請臺灣在野黨看看大陸7月份海關統計數據

2014年08月18日 07:59:0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青島港口

青島港口。(臺灣《工商時報》轉引新華社圖)

  台灣網8月18日消息 根據大陸最新公佈的海關統計,今年1至7月大陸自臺灣進口衰退9.2%,同期間自韓、日、美、歐及東盟的進口皆呈成長,臺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已降至7.5%。

  臺灣《工商時報》刊發文章指出,請臺灣的在野黨看一下今年7月大陸海關統計,請在野人士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臺灣在大陸市場的優勢已逐年快速消失,佔有率由早年的12.4%降至7.5%,這是何等重大的警訊。這個情勢繼續發展下去,對臺灣生産、就業、所得的影響有多大,反對黨可曾計算過?一年來在野黨于“立法院”杯葛服貿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等有關兩岸經貿正常化的法案,這是愛臺灣還是害臺灣,所有臺灣人都應該冷靜地好好地想一想。

  今年1至7月大陸自日本、韓國、東盟進口的成長率仍有2%,自美國進口成長5%,自歐盟進口的成長率更達14.4%,相較于各經濟體在大陸市場的表現,臺灣真可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平常不注意兩岸貿易統計者,對於佔有率7.5%這個數字究竟代表什麼意義,也許沒有什麼概念。然而長期觀察兩岸貿易發展者看到這項數字應該會感慨萬千,因為臺灣在大陸進口市場佔有率自1993年升至12.4%,很長一段期間一直是睥睨各經濟體,高居大陸第二大進口來源,1993年韓國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還不到臺灣的一半,僅5.2%。曾幾何時,彼長我消,風光不再,怎能不讓人感慨。

  臺灣早年在大陸市場一直遙遙領先韓國等多數經濟體,主要是得力於“投資帶動貿易效果”。所謂投資帶動貿易效果是指臺商登陸投資生産,不論設備、原料或零組件有極大比例自臺灣輸入,因此臺灣每年對大陸的出口快速成長,這個成長也就成為驅動臺灣生産的重要動能。

  但是,隨著本世紀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市場逐漸開放,大陸本地産業升級足以供應關鍵零組件,臺灣于大陸市場的優勢逐漸消失。2005年臺灣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被韓國超越,此後臺韓的差距日大。

  臺灣于大陸市場的優勢在20年間由領先而落後,由稍許落後而至如今遠遠落後於韓國,把既有的優勢拱手讓人,這個變化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久政策失當,朝野紛爭使然。這可以分兩方面來看:

  首先,臺灣産業升級的速度過慢。早在1996年許多研究即已示警,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極可能會被大陸本地或其他經濟體取代,但當政者並未認真看待此事。依據“經濟部”的調查,1996年大陸臺商生産所需原料有50.3%自臺灣進口,零組件及半成品有53.0%自臺灣進口,至1999年兩者降至43.2%、45.8%;近十年隨著大陸本地的産業供應鏈日趨完備,加上不敵各經濟體競爭,至2013年大陸臺商生産所需原料及零組件向臺灣採購的比率,已驟降至27.2%。

  很明顯,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已日漸式微,臺灣在電機設備及零件(整合電路等電子零組件)、光學製品及零附件(液晶裝置)、塑膠及其製品、鋼鐵等多數産品的市佔率,近年皆已被南韓追平甚至超越。何以韓國尚未與大陸洽簽FTA就已如此淩厲?這顯然和關稅的調降無關,而是韓國産業競爭力快速提升所致。臺灣産業升級政策歷經藍、綠兩黨執政十多年,竟在大陸市場向韓稱臣,令人浩嘆。然而最令人擔心的是7.5%的佔有率並非下滑的終點,依此情勢估計,明、後年可能還會再跌。

  其次,兩岸經貿政策難獲共識。20年來臺灣對大陸貿易正常化始終是走一步退兩步,過去的戒急用忍,後來轉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沒多久又變成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8年藍營再度執政,兩岸經貿在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本來可以逐漸正常化,詎料隨後的服貿協議在“立院”遭在野黨杯葛,場面混亂為歷年僅見,進而導致“三月學運”,兩岸貿易正常化停擺,如今非但服貿過不了關,連廠商引頸企盼的貨貿降稅談判也因此延宕。臺灣原本可以藉兩岸貨貿協議的零關稅優勢扳回一城,但近年來一連串的風波已使得臺灣在與大陸洽簽FTA的速度由領先而落後,只要朝野繼續對立,兩岸任何經貿協議的生效日期都將遙遙無期,隨著亞洲鄰國後來居上,臺灣經濟處境必將更為困難。

  韓國在中韓FTA尚未簽署的情況下已躍居大陸進口之冠,一旦年底中韓FTA簽署且生效,則如虎添翼。而臺灣隨著朝野繼續消磨,服貿及貨貿協議繼續停擺,在大陸市場的優勢將一去不復返。以臺灣高達四成的出口市場在大陸而言,其對生産、就業的衝擊當是不言而喻。

  在此同時,我們也提醒執政黨必鬚髮揮智慧、週密決策,提升兩岸經貿政策的説服力,並強化與産業界之間的溝通。如果能爭取多數業者的支援,在野黨自然喪失繼續杯葛的正當性。(台灣網 何建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