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媒評論:臺灣教育界從學生教授到"部長"都在作假

2014年07月14日 11:07:5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4日消息 臺灣“教育部長”蔣偉寧捲入假論文風波,引發震驚。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事實上,臺灣學術界充滿學術門神、學閥,一些大牌教授帶著徒子徒孫搶奪研究資源,但他們發表的論文只是衝量而已,罔顧了學者應該對社會的貢獻。

  《中國時報》評論指出,臺灣教育界“作假成風”,12年義務教育免試還要考會考,根本是假的;某些學生因為升學需要去當志工,不是真心服務,心態上是假的;大學教授用假發票報賬,連“教育部長”都捲入假論文風波。從學生、教授、“部長”都在作假,如此教改,如何成功?

  臺灣學術界有很多陋習,從現在角度來看,很不可取。在臺灣大學評鑒及教授升等上,過去幾年非常重視論文數量,在有需求的狀況下,許多名教授號召子弟兵,爭取研究經費生産論文,但主要在衝量,真正有影響力的論文不多。

  過去曾有小咖副教授,難以向“國科會”爭取到大筆的研究經費,因此向大牌教授靠攏,由大牌教授擔任計劃主持人,經費就源源不斷,轉一個彎後,創造出一番風景。

  蔣偉寧昨天説,過去每年從“國科會”爭取到的經費不到100萬元新台幣,但其實他因具土木專長,從“工程會”、“交通部”爭取到不少計劃,這些經費都是來自當局部門。

  蔣偉寧是不是學閥,不是自己説了算,應該接受外界檢視,如果他率領徒子徒孫做出的論文根本沒有用途或對臺灣社會無貢獻,那無異只是爭取公共教育資源的學術門神。

  評論批評説,前屏教大副教授陳震遠涉及在論文投稿國際期刊時,虛構同儕審查,讓臺灣學術界蒙羞。蔣偉寧有17篇論文和陳震遠挂名發表,然後説兩人不認識,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如此明顯疏忽,豈是蔣偉寧一句“和他不熟”就能結案?

  臺灣學術界論文濫用挂名,明明沒什麼貢獻的人,也要加進來挂名,然後分享點數,以便升等或爭取研究經費。蔣偉寧身為“教育部長”,不但未設法調整,自己還同流合污,如此“教長”,如何領導杏壇?(台灣網 高旭)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