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生談“反服貿”:搭建心靈默契 兩岸仍需努力

2014年04月01日 09:1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4月1日北京消息 “臺灣部分學生發起‘反服貿’遊行可能是由失業率攀升、物價飛漲等經濟壓力困局造成的。很多臺灣學生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真的去‘反服貿’,只是一種發聲,期望當局看到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或者説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

  在北大就讀的臺生羅同學近日接受台灣網記者專訪時就“反服貿”學運發表了自己的上述看法。在她看來,“反服貿”本身也反映出臺灣青年面對大陸的很多盲區,暴露出兩岸青年的默契與信任的搭建還遠遠不夠。她更希望看到未來兩岸特別是青年一代多多深入交流,真正做到心與心的溝通。

  據臺媒報道數據顯示,臺灣有140多所大學,但産學失衡,大學畢業生不好找工作,即使有工作也是屈就2.2萬新台幣的薪水。相對的産業界也在抱怨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在這樣一種困局的影響下,有不少臺灣學生還未跨出校門已經倍感壓力。

  羅同學表示,臺灣青年一代其實大部分並沒那麼關注政治。最關切的其實是就業問題,像“國會”亂象他們也很反感和厭惡。很多參與學生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真的去反對什麼,只是一種發聲,期望當局看到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或者説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但後來逐漸演變,被不少有經驗的集體運動發動者激發、操縱成了不理智的活動。

  “身邊也有一些朋友認為學運這樣鬧的話有點過頭了。”羅同學認為理智的同學還是佔絕大部分,也有認真去看了服貿協議再去研究的學生,而很多年輕人其實不願意走上街頭,他們認為會徒添社會壓力,並不是恰當的説服方法。大家更多的是習慣在網路上面做一些交流。比方解釋服貿或發表個人感受。

  談到對服貿的看法,羅同學坦言,肯定是利大於弊。她也進一步分析:其實每一項協議都會有利有弊,就像每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一樣。臺灣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的協議也都是有利有弊,只是看這個利弊怎麼權衡,怎麼會更有利於臺灣的發展。現在有部分同學的不理性,也是被一些人遊説,只看到了弊端,放大了弊端,沒有著眼全局,所以造成巨大反彈。

  “我之前在臺灣讀書,並不了解大陸,大陸的發展、面貌、風土人情都沒法體會。然而走進了這個地方,走進校園,和大陸的同學們老師們接觸,真正融入到這個集體和氛圍的時候,發現並不是像有些人所講的那樣滯後與陌生,尤其是像‘買不起一顆茶葉蛋’那樣的評價,真正了解的人應該會覺得好好笑吧。”來大陸求學也有幾載,羅同學不忘向記者訴説自己的親身感受。“像我們有些臺生真正來過大陸生活,了解大陸的,就認為不應該這麼深的誤解和這麼偏激。”

  兩岸並沒有隔閡,一樣的膚色一樣語言。羅同學表示自己更關心兩岸交流到底怎麼做到“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不僅僅只是一場交流、一次活動。她更在乎怎麼成為真心的朋友。就像她在大陸讀書,跟大陸的同學們在校園裏學習、生活,一起經歷和成長,這種友誼是不管今後身在何方都不會忘卻也不會疏離的情分。她認為兩岸深入的交流應該往心的方向去靠近,彼此了解,才會惺惺相惜。

  至於服貿風波愈演愈烈,外界憂心忡忡。羅同學卻不以為然,她反而認為在這個過程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服貿”從而真正意義上去懂得它。“這其實反倒是好事情”。羅同學最後説道。(台灣網記者 高斯斯)

  聲明:台灣網獨家稿件,網路媒體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平面媒體轉載需經本網許可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