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甲午戰爭與現代中國研討會 “三夫”共談民族復興

2014年02月28日 18:3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于2月28日下午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辦“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學術報告會。圖為三位主講嘉賓。(台灣網 高斯斯 攝)

  台灣網記者2月28日北京消息 “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學術報告會2月28日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此次報告會特邀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和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作為主講嘉賓,吸引了部分在京臺灣學生、臺胞、臺商和有關單位人員共計200人參加。

  此次報告會是為了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舉辦的,旨在讓兩岸青年共同銘記與反思這段屈辱歷史,增進兩岸青年更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促進兩岸青年之間的團結。報告會的主題也正契合了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時的講話:“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臺灣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臺灣被侵佔的苦難歲月裏,無數臺灣同胞用鮮血和生命來證明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三位主講人主要圍繞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的重要影響,以及對戰爭留給兩岸同胞的歷史傷痛,從社會、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剖析論述,勉勵兩岸青年勿忘國恥,共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 

  勿忘歷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使命和目標

  孫亞夫以歷史為背景,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他指出,甲午戰爭之後,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同時也激發了民族復興力量的崛起。此後,幾代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救亡圖存,由此開始了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而在這樣救亡圖存的進程中,臺灣的命運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在孫亞夫看來,兩岸同胞參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不抽象也不空洞,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增強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融洽兩岸同胞的彼此感情,實現全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在兩岸關係中,加強中華民族感情可以凝練為一句話就是——“兩岸一家親”。不把對方當做是外人,就會消除很多誤解和疑慮,就能進一步彼此理解和關愛,信賴和支援,進一步交流合作互利雙贏,就能夠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解決各種政治分歧問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的創傷,譜寫全民族發展的嶄新篇章。

  他指出,當我們從這樣的高度認識兩岸關係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有了更新更高的意義。因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成為兩岸同胞的使命和目標,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旋律。

  著眼經濟——兩岸同胞應共同抓住大陸經濟發展機遇

  林毅夫從追逐夢的角度講述了對中國近現代發展的一些觀點,並從經濟角度出發,分析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甲午戰爭、再到現今,中國經濟的前景可觀。

  在被現場臺生問及如何看待兩岸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差異、兩岸經濟會不會帶動兩岸政治發展時,林毅夫表示,他非常贊成蕭萬長先生推動的“兩岸共同市場”。如果兩岸經濟有比較好的整合的話,臺灣經濟有可能繼續維持高速增長。9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的經濟逐漸落後,林毅夫認為是政治干預經濟造成的。李登輝時代所謂的“戒急用忍”等政策,使得臺灣跟大陸經濟應該有的整合沒有整合,讓臺灣沒有辦法與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相結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兩岸所有同胞的共同追求。現在,祖國富強,而祖國的富強給臺灣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機會,兩岸經濟的整合也能夠促進兩岸政治的發展。”林毅夫希望臺灣同胞看到這個機遇,也希望兩岸同胞共同來抓住這個機遇。

  文化延伸——中國文化永不言敗、永不告退

  汪毅夫以“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轉”與日本漢文學在臺灣的延伸為主題,從文化角度出發,講述了甲午之役前後的日本漢文學。

  汪毅夫指出,日據時期,臺灣當局對中華文化的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籠罩到限制、壓制的不斷收緊的調整過程。侵臺日使中的日本漢文學家和日本漢文學愛好者在不用的時期都熱衷於漢文學的創作,都抵擋不住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的魅力。甲午之役使得,日本漢文學在日本本土的衰退顯示的是日本文化變質下架的行情;甲午之役以後,日本漢文學在臺灣的延伸則證明了中國文化永不言敗、永不告退的影響力。(台灣網記者 高斯斯 李徽)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以歷史為背景,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台灣網 高斯斯 攝)

林毅夫從追逐夢的角度講述了對中國近現代發展的一些觀點。(台灣網 李徽 攝)

  汪毅夫以“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轉”與日本漢文學在臺灣的延伸為主題,從文化角度出發,講述了甲午之役前後的日本漢文學。(台灣網 高斯斯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