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回家過年春節流水賬:孝道與傳承

2014年02月03日 20:4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綿延數千年以後,春節已不單單是平淡的傳統節日,它和“回家”這個溫暖的詞彙融匯在一起,衍生出新的社會、文化價值。“過年回家”是一整年累積鄉愁的釋放,是被距離疏遠了的親情的回歸,是中國人最美好共同記憶的一次次重現。馬年春節期間,台灣網的記者、編輯,將用文字和圖片與廣大網友一起分享回家過年的親身經歷。溫暖而艱難的春運、團圓溫馨的年夜飯、忙碌而幸福的爸媽、重新集合的小夥伴,讓我們一起品味濃濃的年味。

  台灣網2月3日安徽涇縣消息 回家過年不易,80後回家過年更不易。癸巳年臘月二十四忙完工作下班後,在京打拼了近5年的我背起了回家的行李包,第六次踏上回鄉路。與往常一樣,祭祖墳、團圓飯、走親戚、送節禮是回家過年必須要做的事情;但這次回家,還要幫助家裏籌備侄子滿月答謝酒宴,還要被長輩要求相親。

  臘月二十六 侄子滿月答謝酒宴

  G271次列車抵達合肥後,在表弟住處逗留一宿,臘月二十五(1月25日)一早我就換乘了合肥至涇縣的長途大巴,之後又換上了涇縣縣城至榔橋鎮的縣內公交,半小時後到家。一到家我就扔下行李包,開心地抱起一個多月前出生的侄子,為他換穿了早前在北京買好的新衣服,一邊逗他一邊親吻著他。

  父親,也就是孩子他爺爺,樂呵得合不上嘴,笑稱“老何家有後啦”。

  狼吞虎咽地扒拉下幾口飯,我就和哥哥(孩子的父親)前往答謝酒宴的飯店,確認第二天功能表、酒水和程式。

  臘月二十六上午,父親、哥哥與我三人一一撥通近百位親友電話,敦促他們務必出席。

  中午的答謝酒宴上,父親與哥哥向出席親友致謝,並懇請各位對孩子的成長多多指教與提攜。酒宴結束,再將親友陸續送回。

  當忙完這一切,62歲的父親或因疲憊,抱著孫子在靠椅上睡著了。母親笑著對我説:“看,寶寶睡著了,爺爺也睡著了。”看著半頭白髮的父親,在看看熟睡在父親懷裏、還不時嘟嘴的侄子,我感動流淚了。

   臘月二十九 祭祖墳

  父親8歲(1960)那年,奶奶離世。在我出生前兩(1983)年,爺爺去世。但每年回家過年,我都要與伯父、父親及哥哥一起到二老墳上祭拜,向他們報告我們一年來的情況,以焚燒紙錢(冥幣)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懷念之情,並請先人保祐我們一生平安。儘管我明白這些可能流於形式,但有時候,在我們的傳統習俗上形式卻重於實質。

  癸巳年十一月,外公去世。這是我生命中第一個與我交集近三十年離我而去的親人。臘月二十九,在祭拜爺爺、奶奶之後,我與母親一起到外公墳上進行了同樣的程式,我還簡要回憶了前些年外公關愛我的畫面。母親對我説,要謹記外公生前教誨,在外努力拼搏工作,並在以後每次回家都要過來祭拜報告。

  大年三十 團圓飯

  大年三十中午十二點開始,我們鎮上的鞭炮聲開始密集起來。父親今年花“重金”買了很多炮竹,儘管被母親責備太過“破費”,但他憨笑反駁説,今年家裏添丁,要好好慶祝,團圓飯的炮聲要比別家更響,要比別家更長。

  今年家裏的團圓飯桌上,母親為我們精心烹制了十道美味。哥哥説,二十多年前咱家大年三十的團圓飯只有一肉、一魚、一菜、一湯,再看今天,雖算不上富裕,但只要勤勞工作,小康不憂;而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和和氣氣、健健康康,生活就有奔頭。

  我掏出準備好的三個紅包,分別給父親、母親和侄子,祝父母健康長壽,願侄子幸福成長。

  其實,打從哥哥結婚開始,再到後來嫂子懷孕並産下侄子,我便一直以為自己在婚姻上的壓力會頓然消解。不料,父母在接到我的紅包後開始對我施壓,哥哥也一旁助陣。被迫地,我許下諾言,力爭甲午年大年三十大團圓飯時往家裏帶回一個人。

  正月初四 相親

  曾經,年少氣盛的我放言,即便孤獨終生,我也絕不會相親。今天,也就是正月初四,我與姑母為我介紹的姑娘見面。雖不至於緊張怯場,但第一次相親,心中對將要發生的情況的無法預料免不了忐忑。

  中午臨出門時,母親還不停嘮叨著囑咐我應該注意什麼,要如何才能得體。我只回應,“我會認真的,但您別太當回事”。可是,在京打拼近5年的我,至今仍對未來一片迷茫,若非能給對方安全感,想必婚姻不會很快來臨。

  其實,在我所從事的網際網路新聞行業中,仍有一大批80初、85前後的單身年輕人,而他們在我的家鄉會被長輩視為“老姑娘”、“王老五”。或許,他們中一些人的情況與我類似。

  幾個80後的願望

  打小一塊兒長大、現在江蘇打工的ZH説:“2014年,他要一改之前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惡習,畢竟有了孩子,為人父者,還是要負責任的。”

  初中同學、現在山東為僱主出賣體力的HR説:“我也老大不小了,今年要多存一點前,加上之前的積蓄,回老家蓋個房子,然後去找尋仍‘寄養’在丈母娘家裏的老婆。”

  與我同歲、在浙江從事外貿訂單工作的鄰居SX表示:“今年7月就要升級做爸爸了,我將正式成為‘上有老、下有小’一族,我要努力工作,爭取今年的外貿訂單額突破一千萬美金,多拿些提成,為父母賺取養老錢,更為孩子存夠奶粉錢和學費。”

  作者小資料:

  何建峰 台灣網新聞部副主任

    性別:男

    年齡:28歲(1985年11月11日)

    離家在京工作時間:4年半

    家鄉: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榔橋鎮

    回家總里程:1237公里

    回家交通方式:高鐵(北京南-合肥)、長途大巴(合肥-涇縣)、縣內公交(涇縣縣城-榔橋鎮)

    回家過年感言:回家過年不易,80後回家過年更不易。我們要有成為“中流砥柱”的勇氣與決心。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何建峰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