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公證協會主辦的以“兩岸繁榮與公證發展”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公證事務研討會11月16日在上海召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致辭。(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11月16日上海消息 由中國公證協會主辦的以“兩岸繁榮與公證發展”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公證事務研討會今(16)日在上海召開。司法部副部長趙大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理事周寧,臺灣公證學會常務監事吳啟賓,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張峰青、中國公證協會會長丁露等出席論壇並致辭。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向大會發來賀信。
1993年4月29日,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談,簽署了包括《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在內的4個協議。今年是“汪辜會談”20週年,也是《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簽署20週年。20年間,海基會寄往大陸使用的公證書、認證書副本109萬件,大陸地區寄往臺灣使用的公證書副本176萬件。
自“汪辜會談”簽署《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至今,兩岸關係雖歷經波折,但此項協議的執行與落實卻幾乎從未受影響。協議的實施成效與兩岸人民權益息息相關,不論結婚、出生、收養、繼承,凡涉及兩岸人民的身份權益事項,都循制度性機制辦理,絲毫不受過去兩岸協商、交流中斷的影響。
趙大程在致辭中提出4點希望。第一,深化互信、相向而行。應始終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增強民族認同,融洽同胞感情,鞏固攜手共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的決心和信心;持之以恒地增進互信,排除障礙,增強維護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勇氣和力量。第二,聚同化異、務實進取。維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應當以實現兩岸互利共贏的目標為方向,切實發揮公證制度預防和化解矛盾的法治功能,充分彰顯公證制度構建良好社會關係和維護交易秩序的基本價值;善於總結20年來兩岸公證書查證中的良好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以務實的精神,相互尊重的態度,共同探索進一步完善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與核驗機制的有效途徑,增強兩岸公證書使用和查證機制的執行力,為提升公證書使用效率、強化公證書使用效果創造條件。第三,深化交流、擴大合作。兩岸公證界應該在進一步建立雙方不定期磋商工作機制方面加強研究,使兩岸公證合作的決策會商多層次、全方位、寬視野地有效展開;在拓展兩岸公證人交流和合作領域方面多做工作,為增進兩岸公證界相互了解提供平臺;在公證工作標準化建設方面相互學習、借鑒,在公證理論的比較研究方面多出成果,為兩岸公證理論發展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在提升兩岸公證資訊化水準方面多些建設性合作,為深化兩岸公證交流合作注入資訊技術含量。第四,探索創新、共謀發展。兩岸溝通交流制度化儘快實現,兩岸公證界得以坦誠交流、共創雙贏,續寫兩岸公證服務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兩岸緊急聯繫與協處機制儘早建立,兩岸公證業得以合力應對重大事項和突發情況,實現資訊共用,風險共擔;兩岸公證核查協作相關程式得以健全完善,兩岸使用的公證書的證明效力不斷增強,兩岸公證業的社會公信力進一步提升。
周寧在講話中呼籲,面對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繁榮的嶄新局面,由衷呼籲兩岸公證機構和人士回應兩岸同胞的期待,積極探討提高兩岸公證書使用效率的新途徑、新方法。近5年來,海協會和海基會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相繼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19項協議,實現了兩岸直接三通,開啟了經濟一體化進程,社會各界迫切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岸公證業務交流與合作,更加便利同胞往來,促進兩岸經濟繁榮。
丁露在發言中表示,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中,公證作為一項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制度,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為兩岸公證文書的相互使用開啟了有規可循、有理可依的新局面,為兩岸公證交流合作奠定了發展基石。中國公證協會與臺灣海基會作為該協議的執行主體,本著以民族利益為重、以同胞福祉為念的理念,忠誠履職、不懈努力。為促進兩岸公證合作的深化發展、為維護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始終致力於優化兩岸公證合作機制、提高兩岸公證合作效率、強化公證品質、加強公證業務的提高,規範寄送、查證、諮詢,健全公證品質管理體系。20年來,“汪辜會談”簽署的協議得到了順利有效的執行,使公證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民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以及兩岸公證界代表共70余人出席論壇。(台灣網記者 王怡然)
海協會理事周寧致辭。(台灣網 王怡然 攝)
海基會張峰青致辭。(台灣網 王怡然 攝)
臺灣公證學會常務監事吳啟賓致辭。(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公證協會會長丁露致辭。(台灣網 王怡然 攝)
開幕式結束後,全體參會人員合影留念。(台灣網 王怡然 攝)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