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草原上有新氣象 兩岸記者走訪阿壩州牧民定居工程

2013年08月11日 04:1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生活在阿壩州的藏族人羅巴與維瑪扎西。(台灣網 馬迪 攝)

  台灣網8月11日阿壩消息  8月8日,2013海峽兩岸記者“錦繡天府行——感受藏區新生活”聯合採訪活動在成都啟動。隨後的兩天時間裏,包括臺灣中天電視臺、《中國時報》、《旺報》、TVBS電視臺、香港文匯報等在內的兩岸三地媒體深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了解藏區人民新生活。

  在熱爾大草原上,兩岸記者們親眼見證了牧民定居工程為廣大牧民帶來的生活巨變。

  位於紅原縣色地鄉的公路邊上,藏族人羅巴開設的“快樂家園”民居旅館生意興隆。羅巴説,他以前是個牧民,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艱辛,妻子身體不好,孩子又到了讀書的年齡,因此生活壓力很大。2009年定居工程開始,他利用這個契機,賣掉一部分牦牛,修建起了自己的新房子,還搞起了家庭旅館。羅巴去年收入了5、6萬元,一天最多招待30個客人。現在他的生活輕鬆多了,也有時間去縣城看望讀書的兒子們。

  阿壩州藏區經濟一度滯後,尤其是牧民群體的生産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未定居牧民6萬多人,簡陋分散定居者近15萬人。為從根本上改善藏區牧民生産生活條件,阿壩州從2009年起用4年時間,完成投資74.12億元(其中財政投資29.13億元,牧民貸款6.43億元,牧民自籌38.56億元),在11個縣、136個鄉鎮、527個行政村建設了608個定居點及配套項目,同時發放4.15萬頂帳篷及篷內設施,惠及21萬人,牧區生産生活條件實現歷史性跨越。2012年,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770元、增長23.8%,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1168元、增長15%,增速高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

  定居新村建設,使人居環境水準極大提升。羅巴的新居不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安全衛生、舒適保暖,周邊配套設施也更加完善。四年來,阿壩州累計建設村民活動中心445個,還建設了衛生、文化、體育設施和廣播電視設施。圍繞定居點建設的水利、道路、能源等基礎設施,更是讓牧民過上現代生活的保證。

  牧民定居和帳篷新生活使牧區各縣和半農半牧區的21萬牧民告別“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産生活方式,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大變遷、大跨越、大發展。牧民的生活習慣、精神面貌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思想觀念也隨之轉變,市場意識和商品意識開始進入年輕一代藏人的頭腦。

  維瑪扎西今年19歲,是今年剛剛從高中畢業的一名學生。利用暑假時間,他跟自己的表兄表弟一起籌錢,在公路邊搭起了買雜貨的帳篷,也為遊客提供騎馬遊玩的服務。

  2009年到2011年間,阿壩州先後為牧民發放了4,15萬頂帳篷,以及篷內9件套,包括太陽能蓄電器、火爐、折疊床、背水袋、奶油分離器等。維瑪扎西開的帳篷雜貨店就是用的就是這一套設備,甚至還用上了衛星接收器和液晶電視機。他説利用太陽能,晚上住在帳篷裏就可以看電視了。

  所謂的“牧民定居”並不是將牧民束縛在固定的居住地上。事實上,放牧人在牧場還是有臨時的居所,很多人用的就是這種方便的“安居帳篷”。夏季遊牧、冬季定居,這種“相對定居”最大的受惠者是老人、小孩,他們可以長期安居,享受醫療、教育等資源。

  2009年至2012年,通過為期四年的建設,阿壩州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帳篷新生活行動實現了“家家有固定房,戶戶有新帳篷,村村有活動中心”的目標。

  維瑪扎西説:“我們這裡資源很豐富,利用這些資源我想自己學創業。開這個帳篷雜貨店也是為了積累經驗。”他用工整漂亮的漢字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還説,如果可以的話,明年要爭取開個“藏家樂”,把生意做得更大。(台灣網記者 馬迪)

羅巴的“快樂家園”旅館中,遊客正在嚮往眺望。(台灣網 馬迪 攝)

維瑪扎西的帳篷中,太陽能板和衛星電視一應俱全。(台灣網 馬迪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