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大學學測語文考題快餐化 教師:應參考大陸高考

2013年01月28日 10:1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月28日消息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了一篇臺灣高中語文教師針對臺灣地區學測(全稱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語文試題的分析文章,文章認為,臺灣學測語文考試相較大陸的高考來説,考題出現“快餐化”現象,選擇題太多,文字嚴重少量化,不能考得出學生的邏輯思辨與表達能力。作者希望臺當局“教育部”重視文字閱讀,參考大陸高考考題,提高學生的文學水準。以下為文章部分內容:

  臺灣地區今年學測(全稱為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語文試題,偏向生活用語、現代詩文、流行歌詞、對聯活用、古典小説及古典散文。作文清楚引述曾永義文章《愉快人間》,要考生深刻體會人生,貼近生活易發揮。

  不過,今年試題出現了三大隱憂:一、題目類型嚴重“簡化”,同構型過高,甚至有“基測化”現象。二、題目範圍普遍“淺化”,選擇題完全不敢碰觸臺當局“教育部”公佈的古文篇章。三、文字閱讀量持續“少化”,不乏斷章取義現象,弱化學生思考與推理能力。

  在僅僅23道選擇題當中,卻出現10題以上同構型相似題型,無非要考生閱讀一段詩文後,選出最接近本文主旨、最符合文意、最切合核心觀點的答案,如此類似初中基礎測試的閱讀推論性題目重復出現,完全撇開高中語文課程的實質內容,不禁令語文老師們懷疑:歷史上,經典作家與作品不計其數,為何置之不理?硬要將考題簡化到剩下“閱讀判讀”這一條窄路,學生在課堂上為何要認真聽講?反正到時候考題不過是將一篇陌生的文章斷頭肢解、斷章取義,然後出幾個相近的選項,要考生判讀較接近何者、又不同於何者。這般“快餐式”命題思維,怎能培育出具備優良文學素質的未來人才?

  其次,語文科目的考試時間不足,選擇題和非選題壓縮至兩小時,造成試題文字嚴重少量化。大陸的高考試題,滿分一百五十分(含作文),題目的閱讀文字含量是我們數倍之多,取材上涵蓋三、四長篇“現代文閱讀”,到兩、三篇程度深厚的“古代詩文”,其中必出一題歷代正史上的人物傳(如《漢書》、《宋史》、《明史》等),洋洋灑灑,篇幅壯觀。且大陸試題中選擇題佔分少,簡答與議論題居多,畢竟選擇題的僥倖成分高,未必考得出學生的邏輯思辨與表達能力。

  只不過,非選題增多,勢必加重閱卷人員的負擔,降低閱卷效率。但是每年有數百萬考生大軍的大陸都辦得到,臺灣未嘗不能。我們的題型簡化、題目深度已不足,若是文字閱讀量再少化,那麼未來孩子怎麼面對市場,競爭力何來?我們怎能培育出具思考能力的現代公民?(台灣網 焦源源)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