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資企業康師傅被誤傷有幕後推手 惡性競爭不可取

2012年10月24日 09:4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0月24日北京消息  中華工商時報今日刊發記者童芬芬撰寫的報道《康師傅被誤傷疑幕後有推手 專家稱惡性競爭不可取應理性對待 切莫誤傷我國産業自身》,摘編如下。

  近日,隨著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的發酵,引發國內多個城市民眾抗議,停産風波、抵制日貨已經開始從實業市場波及到股票市場。記者發現,近日涉日股票在香港、東京、滬深股市均表現不佳。

  由於民眾反日情緒強烈,這股風不僅從汽車市場刮到家用電器、數位等市場,近日也開始吹向站在大陸速食麵、飲料市場的前沿者“康師傅”身上。

  受此突來的危機影響,自上周以來,康師傅股價連遭挫折。對此,不禁有人提出質疑,國內擁有日資參股的本土上市公司不在少數,盲目地“一刀切”行為,最終“受傷”的到底會是誰?誰來為那些被誤傷的本土品牌的損失買單?

  康師傅到底是誰的品牌?

  打開搜索引擎,“康師傅是日本的”、“偽民族品牌”等字樣扎紮實實地扣在了康師傅的頭上,網友們也紛紛開始奔相走告抵制“康師傅”。

  一時間,有關康師傅到底是中國的品牌還是日本品牌被網友熱議。

  根據記者蒐集的資料顯示,198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臺灣同胞魏應州帶領自家兄弟從臺灣來到大陸,因為看準了大陸市場的前景廣闊,自此,魏氏兄弟便踏上了一條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然而,創業初期對魏氏兄弟來説並非一帆風順。其先後在北京、內蒙古、濟南等地區投資辦廠,並推出了“頂好清香油”、“康萊蛋酥卷”等知名産品。但由於當時大陸整體消費水準偏低,這些産品“叫好不叫座”,一度使公司在大陸的經營投資陷入困境。

  經過幾年摸爬滾打取得的經驗教訓,以及對市場的冷靜分析,1991年底,魏氏兄弟毅然決定投資方便食品,直至1992年,康師傅第一包速食麵在天津研發並生産出來,之後市場迅速壯大成長,乃至之後幾年其業務擴大至糕餅及飲料。

  “康師傅”速食麵在市場上的成功,讓魏氏兄弟更加堅定了公司在大陸生根發展的決心。根據康師傅控股公告顯示,截至2011年底,康師傅控股市值為169億美元,品牌價值達11.9億美元,其先後在中國大陸60余個城市設立了生産基地,員工人數超6萬人,總營業額78.67億美元,上繳稅收達1.63億美元。

  “康師傅是辛辛苦苦一手打拼起來的臺資本土品牌,怎麼一夜之間就被劃分為‘日本人的品牌’了?這著實讓人難以接受。”面對網路上的指責,康師傅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不禁喊冤。

  對此,康師傅控股也第一時間在其官方網站上發佈了一條聲明稱,“康師傅”是代表中國特色的民族品牌,並受到認可;其次,在配合政府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企業引進外資參股並非特例,不應被差別對待;與此同時,康師傅控股作為股票上市公司,直接面向全世界的投資人,對股權的組成不具備控制權。

  記者注意到,“被日資撞了一下腰”的並非只有康師傅一家公司。在A股市場上,因為有日資參股而被指“錯殺”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

  有細心的投資者在網上羅列日資個股,十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其中包括東睦股份、黃河旋風、合肥三洋、嘉麟傑、大冷股份、三花股份、江蘇三友、景興紙業、通富微電等,均有日資參股背景。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説,其面向的投資人是全世界的,因此,其股權的組成也是不被控制的;而且,企業之間的股權交易和投資行為也是市場上的正常行為,盲目的‘民粹主義’並不可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説。

  該人士同時表示:“如果僅僅因為企業有日資參股而採取‘用腳投票’的話,那麼,首當其衝遭遇傷害的是廣大股民和本土企業本身。因此,投資者也好,消費者也罷,理性應該是擺在第一位的。”

  背後有推手?

  由於被蒙上日資色彩,康師傅股價走勢連遭重挫,與此同時,這一陰霾還波及到其全國市場的産品銷售上,致使銷售量大幅下滑。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康師傅相關負責人坦言:“康師傅‘抵制潮’背後,實則有幕後推手,他們借助利用民眾的愛國熱情來達到其不正當競爭的手段。”

  “真沒想到,他們竟然利用抵制日貨的時事議題大肆在華中、西南、華東一帶的商超終端張貼文宣,組織民眾上街拉條幅遊行,同時還利用論壇、QQ群組討論等以病毒式的方式來散播和詆毀我們,不僅刻意混肴視聽,影響消費者對我公司産品的觀感,更無視理性競爭派出業務人員毀壞我公司陳列于貨架上的産品,妨礙産品的正常銷售。”該人士對此表示憤慨。

  該人士還向記者透露,“這明顯是一個有組織有預謀的策劃,由於相關情勢有持續擴大的趨勢,出現上述現象的端點一度超過7500處,並遍及華北與華南等地,後經過各地臺灣事務辦公室相關單位協助,邀集雙方人員要求理性自製,情況才略有好轉。”

  “也正是因為臺辦的出面協調,我公司屬於臺資企業的身份應無懸念。”該人士強調説。

  “除此之外,幕後推手還利用社會經驗較淺的高校生,以利誘的方式安排在校園內進行傳單的發送,試圖影響學生群體對我公司品牌的觀點,甚至形成壓力,造成高校內的商店曾一度對我公司産品要求下架。後來經過舉報,並通過有關單位協調與制止後,類似狀況才有趨緩的狀況。”

  “目前,受到影響的高校遍佈華中、華東以及部分西南省市,而且負面影響仍然余波盪漾,我們向部分高校提出場地租借申請時,仍多有被問及相關問題,顯而易見,不正當資訊影響之層面已經十分廣泛。”説到這時,該負責人頗感無奈。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手上已經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並已經向國家工商總局作了相關的彙報,目前正在受理調查中。”

  “對於傳播不當競爭資訊取得的商業利益的手法我們感到遺憾,我們呼籲,商業競爭應該是建築于為消費者爭取最大利益的良性迴圈上,而不是互相惡意攻擊。”該人士表示。

  切莫誤傷本土品牌

  且不論康師傅遭遇“抵制潮”的背後有多少愛國成分,有多少不當競爭成分,從出發點上看,理性愛國是大家所倡導的。對此,專家們紛紛呼籲,理性愛國,切莫誤傷了本土品牌。

  在專家看來,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當今,各國經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尤其像中日之間經濟依存度高、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盲目抵制日貨固然會使日本經濟遭受損失,但中國自身的經濟最終也會受損。

  “同樣,對於那些擁有日資參股的中國企業來説,日資遭受打擊的同時,最大的受害者還是中國企業本身。”專家表示。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康師傅事件’其實是一件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康師傅所有生産、加工、包裝等一整套産業鏈都在中國大陸,且旗下員工6萬多員工都是中國人,如此激進的抵制,只會把這一原本是本土品牌的企業最終推向日本人,而最後最大的損失卻由自己的同胞埋單。因此,抵制日貨行動應把握好分寸,不能盲目,不能無限擴大而傷及我國産業自身,更不能傷及國人同胞。”

  然而,從資本市場上反應出的情況來看,上市公司被“誤傷”的情況仍屢有發生。當前,A股市場上,日資概念股遭到拋售,而一些有日資參股的本土企業,也紛紛被投資者列入可能突然遭遇拋壓的高危名單。據悉,涉日股票在香港、東京等市均表現不佳。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惡性競爭實不可取。歷史表明,這種短期內集中爆發的情緒宣泄,往往會造成一些股票被“錯殺”的現象,因此,應理性對待切莫誤傷我國産業自身。(台灣網  蕪同)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