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吳念真稱戲劇《人間條件》在大陸試播反響好(圖)

2012年07月31日 10:2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五》即將登場。來源:臺灣媒體

  台灣網7月31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道,由臺灣作家吳念真擔任編導、臺灣綠光劇團製作的《人間條件》系列今年9月將邁入第5集,該劇在舞臺上成功闡述臺灣的平民文化,2001年開始推出系列。日前吳念真赴大陸進行新書宣傳,在書友會現場嘗試性播放《人間條件二》的影片,觀眾的悲喜反應讓他體會到人類共同情感的力量。

  集體回憶 共同感受 

  臺灣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認為《人間條件》有一定的開拓性,因為在此之前,以閩南語為主要演出語言的戲劇作品,在那時臺灣的時空環境下幾乎沒有票房,《人間條件》的賣座卻開創出新的可能。

  《人間》系列首部曲的成功,李永豐歸功於吳念真筆下刻畫的臺灣本身樣貌,透過生活化的人物故事、平民的言語,帶出共同的哭泣、共同的感動。

  這樣非常臺灣的感受,今年有機會透過影片跨海播放。吳念真説,日前赴北京宣傳《那些人這些事》,只能容納50人的場地,被書迷擠得水泄不通。

  他選擇《人間條件二》播放,在於故事中帶有歷史背景,包括“二二八”事件,或許因為讀過他書的人已經對“二二八”有粗略的認識,因此自然能夠理解劇中的內容。“我和李永豐,在外頭聽著觀眾的反應,該笑的地方都笑了!”在北京一個講京片子的地方,“閩南語”的演出並沒有造成隔閡。吳念真追根究底認為,這與電影的邏輯一樣,不管説的什麼語言,只要是好的故事,依然感動人。

  新系列剖析男人劣根性

  吳念真在書友會隔天接受《南方週末》採訪,記者好奇地問他,普通的舞臺劇3到5幕就很多了,《人間條件二》居然高達20多幕。吳念真笑説,這就是非戲劇人搞戲劇的結果,完全沒有章法,在語言上也一樣,他並非為閩南語而寫閩南語,“只是反應臺灣社會的用語。” 吳念真《人間》系列的自然與彈性,如今走到第5集,這一次他要進行男人的自剖,要把男人的劣根性攤在陽光下。他以“男性本是漂泊心情”作為全劇的基底,故事設定在50至60歲男性的身上,看臺灣男人的中年危機,也能反應出全世界男人的心境。《人間條件五》首演5場已售罄,10月4至14日于臺北城市舞臺加演十場。(台灣網 杜美瑩)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