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閩江流域重大考古發現 馬祖出土7000年前人骨骸

2012年04月02日 09:2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4月2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去年12月,臺“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陳仲玉率領考古隊在馬祖列島中的亮島,成功發掘出一具約7000年前的完整人骨骨骸,並將其命名為“亮島人”。“亮島人”不但是臺灣考古領域發現的最早人骨骸,也是閩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骨。

  考古隊隊長陳仲玉説,“亮島人”的骨骸完整,不僅存有頭骨、四肢,胸骨、鎖骨、肩骨也同樣清楚可識。另據臺灣清華大學考古隊所做研究,“亮島人”為男性,年紀約30到35歲,身高在160到165公分之間,手臂相當強壯。

  “亮島人”發現位置在亮島“島尾一號”遺址,其墓葬方式為古代普遍的屈肢葬,即人剛死之時,將其下肢向上捲曲,如同嬰兒在母親子宮內形狀,然後埋葬。

  陳仲玉表示,“亮島人”不僅是臺灣所發現年代最早的屈肢葬骨骸,同時也可能是南島語族中年代最早的。之前臺灣最著名的屈肢葬骨骸,是新北市的十三行遺址,但遺址距今僅1000餘年,而“亮島人”則有7000多年曆史。

  陳仲玉説,“亮島人”于去年12月19日從“島尾一號”遺址的第一號洞挖掘出土,隨後進行的研究發現,“亮島人”與“島尾一號”遺跡,比福建的磹石山文化遺跡還要早2到3千年。考古界先前認為,磹石山文化是福建與臺灣文化的源頭,亦是閩人最早的起源地。

  陳仲玉説,亮島形勢險峻,“亮島人”應是在7000多年前,季節性地前往亮島,而不是終年居留島上。此外,研究顯示,“亮島人”在該島的活動時間約在7500到7800年間,且持續長達三四百年之久。這項重大考古成果,無論對臺灣、兩岸及國際考古學界,均有非凡意義。(台灣網 李帥)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