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大學發現抗老化蛋白 登全球頂尖生物醫學期刊

2012年02月10日 09:2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2月10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道,醫學界先前已找到與人類老化相關的基因,但卻不知這些基因如何與體內其他物質産生交互作用,臺灣大學(臺大)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合作,日前證實有2種蛋白質可調控AMPK(俗稱長壽基因),這一發現昨日刊登于國際頂尖生物醫學期刊《Nature》(自然)。報道指出,此次發現意義重大,除揭開了部分老化謎團,還為開發癌症新藥帶來曙光。

  據報道,臺大昨日開記者會鄭重宣佈此項消息,研究團隊成員臺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育誼、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治醫師呂金盈、臺“中研院”核糖核酸干擾設施平臺林志隆博士等均出席。

  該研究第一作者林育誼説,過去世界學術界僅知人體內有2大類共數10種蛋白質與細胞老化相關,一類是“乙酰基轉移酶”,另一類是“去乙酰酶”,人年輕時,2類蛋白質維持能量均衡,當年紀漸大,去乙酰酶較活化,使能量不均,進而罹患與老化有關病症如癌症、高血壓等。

  林育誼説,要治療上述疾病,需要先弄清這2大類蛋白質與其他基因的交互作用,他與成員透過改良的脫氧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對已知與老化相關的AMPK基因做交互作用篩檢,才發現有2種蛋白質:HDAC1、p300與AMPK相關。

  林育誼表示,當HDAC1活化,AMPK會受抑制,p300則有相反作用。這是學術界首次找到可調控AMPK的蛋白質,對解開使人老化的“去乙酰化”原因踏出一大步。

  林育誼形容脫氧核糖核酸干擾技術像facebook,通過facebook就可知某人有哪些朋友,及其彼此的關係,而運用該技術就能分辨出這些蛋白質間的關係,知道其相互作用如何。

  呂金盈指與老化相關基因很多,臺大無法據新技術研發長壽藥,但團隊目前正在對肝癌、腸癌、甲狀腺癌等抗癌藥物進行分析,以利研發與老化有關的癌症治療藥物。

  據了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享有盛名,在美國排名僅次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台灣網 李帥)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