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特寫:臺灣學生癡迷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

2011年07月12日 22:2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姚伯勳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鐘連盛先生交流景泰藍製作工藝(台灣網 普燕 攝)

  台灣網7月12日北京消息 “自來到展廳,我就一直待在景泰藍手工藝品展區,和鐘師傅探討有關景泰藍與建築美學的問題。”來自臺灣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姚伯勳博士生告訴記者。主修建築學的他對景泰藍頗感興趣,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不論是建築美學界,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方面的問題,他都回答得頭頭是道。

  12日下午,以“兩岸同心,兩岸同行”為主題的兩岸青年大型交流主題聯歡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3時許,部分兩岸青年來到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參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及體驗。

  經常看景泰藍相關紀錄片的姚伯勳説,能在這裡看到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景泰藍,很是開心。“我現在主要是做古建築修復與保存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時又對景泰藍特別感興趣,因為近幾年在臺灣很少見到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之作,只有臺南藝術大學的老師有在做這些工藝品,這次能有機會來大陸近距離接觸它,更能豐富日後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找到了中華傳統文化與臺灣建築美學的結合點。”

  “臺灣以及大陸南方地區的建築風格都比較艷麗,相比之下,北方的建築風格都頗為壯觀,景泰藍就是北京傳統宮廷藝術的代表之作,如果能夠將建築特色與景泰藍工藝美學結合起來,不論是建築工藝還是技巧保存,都將會有更大的研究價值。”姚伯勳説,“這次活動我最想看的就是清華大學梁思成先生的故居。梁思成先生是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並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我們年輕一輩值得學習的典範。今年剛好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具有一百年曆史的建築是非常值得去考究的。”

  姚伯勳告訴大家,自己在專業領域不僅要加強理論上的研究,還要學習一些保存有價值的工藝品的技巧,掌握了這些入門的基本技術,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與匠師很好的溝通,真正將工藝美學做到“實用、嚴謹、不會壞”三個標準,將工藝美學發揚光大。

  “這位臺灣學生對景泰藍非常的了解,從製作技藝到工藝美學,都説的很透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鐘連盛先生與姚伯勳交流之後不住的誇讚。“如果你以後從事設計,希望能夠有機會與你合作。”隨後,鐘連盛先生向大家介紹了《連年有餘》、《荷夢》等景泰藍的手工藝品。

  談及此行的收穫,姚伯勳説,“兩岸各項政策的陸續開放,有利於兩岸文化甚至各個領域的交流與發展,我以後會經常來大陸,專注于古建築修復工作、參與有關歷史文化傳承的活動。互相看對方,了解彼此,求同存異,這樣才會對兩岸歷史文化、建築文化都有所幫助。” (記者 李丹)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丹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