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第三屆(2011)中國食品安全高層論壇在京召開

2011年06月13日 22:0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三屆(2011)中國食品安全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台灣網6月13日北京消息 以“食品安全:共同的責任 ”為主題的“第三屆(2011)中國食品安全高層論壇暨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本屆食品安全高層論壇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主辦,由經濟日報社和中糧集團共同承辦。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全國人大財經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會長石秀詩,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白克明,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勇,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陽安江,中央外宣辦副主任王國慶,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衛生部副部長尹力,工商總局副局長王東峰,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蒲長城,國家糧食局黨委書記、局長聶振邦,農業部總經濟師張玉香,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邊振甲等相關領導參加了本屆論壇啟動儀式。另外,國家相關部委主管司局的負責同志,各省、市、自治區負責食品安全的領導,國內外企業代表以及中央多家新聞媒體,網路媒體的記者共300多人參加了論壇的啟動儀式。

  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張羽被本屆食品安全論壇聘為食品安全宣傳周形象大使,石秀詩和陽安江為他們頒發了聘書。

  論壇由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張羽主持。路甬祥宣佈宣傳周正式啟動。

  本屆論壇設置了“政府監管與企業自律”、“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媒體責任與輿論風險控制”三個主題分論壇。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劉佩智首先在論壇上做了主題發言,他強調指出:食品安全關係到民生安康、社會和諧、科學發展,是一項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極強的系統工程,由於我國食品安全基礎薄弱,行業自律約束機制不健全,企業品質安全控制水準和從業人員責任意識較低,政府監督管理不到位,導致食品安全事故不斷,雖然沒有出現系統性的問題,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因此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的教育活動,廣泛普及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促進各方增強責任意識,儘快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組織、科研機構、媒體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各負其責的社會機制,是提高食品安全水準,促進食品安全形勢持續好轉的重要途徑。

  論壇呼籲:第一,企業要首負其責,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産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違法添加、摻雜使假、虛假宣傳、不當競爭等食品安全事件,均為目無法紀所致。企業是食品安全的主體,是食品品質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食品生産經營者嚴格執行各項品質安全標準,自覺遵章守紀,依法合規組織生産經營,這是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基本條件。同時食品産業是良心産業、道德産業,企業要樹立誠實守信、不欺不詐的社會責任意識,培育誠信自律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前提,也是全社會對食品企業的基本道德要求。

  其次,政府要履職盡責,食品安全事件大多發生在地方、發生在基層。食品安全工作好不好關鍵在於地方政府重不重視,認識是否到位。各級地方政府守土有責,要把食品安全擺上重要的工作議程,列入年度考核評價體系,統一安排部署,統籌協調組織實施。要高度重視監管能力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監管工作需要,加強日常監督檢查,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各監管部門分工負責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餐飲和進出口等環節的監管,食品的品質安全需要各個監管環節的緊密銜接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産生連鎖反應。因此,各監管部門必須分口把關,密切配合,實現全過程、無縫隙的有效銜接。

  第三,社會組織各盡其責。各類社會組織在食品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發揮好、利用好社會組織的獨特功能,有助於食品安全的整體水準。我們支援食品行業組織進一步健全行業約束機制,切實負起行業自律責任,發揮好行業的監督作用,規範企業的生産經營行為,支援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加大正面的宣傳引導力度,引導廣大消費者樹立安全消費、科學消費的意識,披露不法行為,彰顯政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決心和信心。支援食品檢驗機構加大技術裝備投入,不斷提高檢驗檢測的能力和水準,希望科研機構和工作人員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向食品生産經營企業提供科學、無害、高效的科研成果,加速我國食品安全現代化的進程。

  據有關部門介紹,根據《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年)》,6月13日至20日被確定為今年的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為“人人關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台灣網  王怡然)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