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中北部河川9成檢出鎮痛藥成分 魚蝦成藥罐子

2010年06月30日 16:4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6月30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學界調查發現,臺灣中北部河川有9成檢出解熱鎮痛藥成分,島內民眾愛吃藥卻將剩藥隨便丟的壞習慣,使水中生物被迫變成藥罐子。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副教授陳家揚今天指出,他用乙酰胺酚 (Acetaminophen)、乙酰水楊酸(acetylsalicyclic acid)、異布洛芬 (Ibuprofen)、那普洛辛 (naproxen )、ketoprofen等非類固醇消炎藥與咖啡因做為檢測標的,發現臺灣中北部河川普遍檢出這些藥物。

  陳家揚説,臺灣除了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超過9成的臺北市可有效攔截藥物污染外,其他縣市接管率低,剩藥衝入馬桶或隨排泄物流入河川,未經攔截直接進入河川原水,造成環境衝擊。臺灣中北部河川有97%可以檢出咖啡因、95%檢出乙酰水楊酸、94%檢出乙酰胺酚,其他消炎止痛藥成分也有47%到83%的檢出率。

  臺灣人愛吃藥,剩藥不當丟棄或畜産業濫用藥物,都可能使藥品進入河流。陳家揚認為,減少藥物污染河川的根本解決之道是少用藥,其次是透過回收及正確處理剩藥或提高污水下水道接管率攔截剩藥,長期目標是選用功效類似但較易分解的藥物,並請藥廠開發新藥時一併考慮環境衝擊。(台灣網 陳佳慧)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佳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