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五大都會區房價所得比7.08倍 成難以承受之重

2010年03月29日 09:0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29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根據最新統計,臺灣五大都會區的房價所得比為7.08倍,臺北市則為9.06倍,雖然尚未突破去年第四季的最高點,但仍遠遠超過國際認定“嚴重難以負擔”的門坎5.1倍。學者指出,當房價成為難以承受之重,勢必排擠生活費、教育費等支出,臺灣生育率持續低迷也就不足為奇。

  房價快速攀升難以負擔

  臺當局“內政部”日前公佈最新的住宅需求動向統計,雖然去年上半年因金融危機,幾乎各主要都會的房價負擔都稍微減輕,但下半年隨著房價快速反彈,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再達9.06倍,臺北縣更達到歷史高點7.22倍。若拿臺灣地區與國際相比,臺灣五大都會區7.08倍,也高過澳洲6.8倍、日本5.3倍、英國5.1倍。

  臺灣政治大學地政係特聘教授張金鶚説,房價所得比,是調查近半年已購屋者的購屋總價與其家戶收入後,取中位數而得,如調查出房價所得比從6至10倍都有,加權後約取8倍,排除極端值。

  臺北市房價家戶所得比9.06倍,代表買906萬元(新台幣,下同)房屋的家庭,年收入約100萬元;而國際認定的5.1倍門坎,是指年收入100萬元的家庭,購屋總價最好在510萬元,超過510萬元則“嚴重難以負擔”。

  屏東技術學院不動産經營係助理教授楊宗憲表示,國際上針對房價負擔能力調查,多以房價中位數除以家戶所得中位數,通常房價所得比在3以下屬於可負擔,3.1至5之間則屬於普通負擔、或甚難負擔,若超過5.1,則代表“嚴重難以負擔”,臺灣現狀已顯示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幅跟不上房價漲幅。

  嚴重排擠生活教育費用

  住在臺北縣中和的柯先生,在父母資助下買了間舊公寓,但房貸壓力仍重,日常生活花費還是得很節制,“現在也不敢生小孩,怕開銷會增加很多”。有巢氏房屋協理劉炳耀表示,若不能有效降低房價所得比,年輕人養房負擔沉重、孩子也不敢多生,住的問題不改善,未來生育率恐怕會持續下降。

  家庭主婦賴淑慧説,她10年前在臺北市以每坪(一坪約合3.3平方米)30至40萬元,買下新房子時,當時已經算高價,但現在房價貴得更離譜,她擔心自己小孩以後因為要養屋不敢生小孩,臺灣生育率會變更低,且一堆“無殼蝸牛”出現後,恐為社會帶來更多問題。

  “無殼蝸牛”再上街頭

  上週五“無殼蝸牛聯盟”在20年後再上街頭,為買不起房的年輕人發聲;“無殼蝸牛聯盟”發起人之一、臺灣大學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表示,“無殼蝸牛運動”20年過後,大臺北地區民眾找殼安居的願望更難達成。

  華昌宜表示,每月貸款佔收入的比率,更能精確顯示民眾的購屋負擔,去年下半年臺北市購屋者每月貸款已佔收入的36.12%%,顯示收入超過1/3都用於支付房貸,但根據美國不動産仲介協會認定,適當的房貸支出應佔家戶所得的25%才算合理。

  申請青年安心成家補貼

  臺當局推出的“青年安心成家住宅補貼方案”,提供兩年200萬、零利率的購屋貸款,可減輕新婚或育有子女民眾住房壓力。向來申請案冠居全臺的臺北縣,本月5日開辦以來,平均每天接到170至180件申請,顯示求助政策減低購屋壓力的年輕人很多。(台灣網 高大林)

  相關閱讀:臺北市購房痛苦指數飆升 26年不吃喝才買得起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高大林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