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陳雲英:想回到我愛過的地方 重拾我的真情(圖)

2010年03月13日 08:3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十一屆全國人大臺籍代表陳雲英 (台灣網 徐維彬 攝)

 

  台灣網3月13日北京消息 “林毅夫這一生,將中華民族子孫的兩個不孝都做了:生不能養,死不能葬。這對他來説非常痛苦,當他得知不能回臺灣送別父親時他的哭聲直到現在都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裏。”臺籍代表陳雲英在中外媒體前哽咽著説,“多麼難以想像,他那樣穩重的人,會在知道不能給父親送終的時候,連續多日徹夜痛哭。那段時間,我每天半夜都聽到這個男人嗚嗚大哭的聲音,他的哭聲讓我也徹夜難眠。”

  林毅夫先生出生於臺灣宜蘭縣,父親林火樹給他取名叫林正義,是希望兒子長大後為人正直,富有正義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林毅夫據此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毅夫”。林毅夫自小牢記孫中山先生的遺訓:“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一個人如果有能為十億人謀福祉的能力,就應該毅然投身到這樣的事業中去。因此林毅夫後來毅然從金門泅渡到廈門,投奔到祖國的懷抱,實現了父親和自己的一個夢想。
 
  林毅夫自1979年從寶島臺灣回歸祖國大陸後,至今已成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但他始終沒能回到臺灣宜蘭的家鄉看看。甚至在林毅夫先生父母離世的時候,都沒能返鄉送終,這讓林毅夫和陳雲英夫婦至今難以釋懷。雖然在三十年後的今天,陳雲英女士和林毅夫先生回家的路途還沒有打通,但是他們夫婦對回鄉之路仍舊抱有樂觀態度。她説:“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推進,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可以陪著他回家去。到那個時候,我們也會歡迎各位媒體朋友參與我們歷經幾十年的兩岸回鄉路。”

  所幸陳雲英女士可以回到臺灣代替林毅夫先生為老父行禮送終,而現在雖然他們不能相偕返鄉,依然支援了重修祖墳的工程,這涵蓋了林毅夫的親友們對他殷切的期望——修好了祖墳等他回去祭拜。“令我們稍感安慰的是,當時我還能夠能代替他行禮,這要感謝眾多鄉親的支援,可以幫助他了了這個心願。”陳雲英的話語裏滿含深情,“我希望在我們有生之年,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實現我們這個願望。這只是個作為普通百姓的願望,不是因為我們有這樣那樣的過去和現在,而是希望作為一個普通平凡的人,給家人一個交代。”

  兩岸民眾都希望林毅夫、陳雲英夫婦回鄉之路不會太漫長,而陳雲英已經在計劃一個深情滿溢的回鄉之旅了。這個回鄉的計劃已經設定了一個充滿深意的路線:從北京到漳州,從漳州到泉州,從泉州去金門,從金門到宜蘭,從宜蘭到臺北,最後從臺北回北京。陳雲英説,這樣走的原因,這幾個地方都留有我們兩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足跡。

  這樣的一個路線是源於一位去了臺灣很多年的朋友的影響,這位朋友告訴陳雲英,自己在退休之後有一件事一定要做,那就是要在離開人世間之前,重新拜訪一次他一生中寄予了深情厚誼的每一個人。“他要把他人生情感的旅程重新走一次!這麼深厚的情感,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社會裏是多麼難得的真情。”陳雲英感到自己的情感與這位朋友十分相似。因此,她決定在退休以後也要走一條路:把1983年以前每一個她曾經愛過的,每一個她曾經到過的地方,每一個她認為對自己的人生有重大的意義的地方重新走過。希望能夠重新回到家鄉,一一拜訪1983年以前每一位她付出過深刻情感的人,重拾他們之間的情感。

  “我1983年離開臺灣以後,我留下了很多真情在臺灣。”陳雲英説,“我不能丟掉八三年前留在臺灣的我的人生。如果八三年之前的人生不見了,而八三年以後的留住了,那麼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人世,我的人生其實只有一半。對於一個有情感的人來講,是無法接受自己這樣的人生經歷的。”

  “我希望我可以在最近兩三年內可以實現我這一條返鄉的道路,為了我這個願望比較容易實現,我還沒有將林老師加入到這個計劃當中,因為安排他的返鄉時間相對比較麻煩,因此我希望在他不能成行之前,我先走過一條重拾我自己八三年之前的人生的路程。”陳雲英如是説。(記者 徐維彬)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徐維彬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