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專家談兩會熱點:ECFA為兩岸合作帶來新方向

2010年03月10日 16:1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10日消息 今年的兩會上,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個熱門話題,許多代表委員紛紛對此建言獻策。本網記者特別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請專家暢談對這件今年兩岸經濟發展的大事的看法。

  大陸“讓利”思想應高度肯定

  兩會召開前,胡錦濤、溫家寶曾分別針對ECFA提出對臺灣“讓利”;在2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中,大會發言人趙啟正説:“既然總理已經説了要讓利,那委員們會説,我們的讓利應該更慷慨一些。”

  對此王建民指出,推動ECFA簽署過程中,在島內受到政治意識干擾且提出很多苛刻條件的情況下,大陸展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與大度。“就是説,我們總的原則是要互惠互利、互利合作,但我們也會考慮到臺灣經濟規模的小,考慮到臺灣的經濟現實,考慮到臺灣弱勢産業包括臺灣農業面臨的困境,大陸會在這些方面做出某些讓步。”

  在簽署ECFA之前就表示慷慨讓利,“我覺得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人文關懷、經濟利益的關懷,體現了祖國大陸在處理兩岸合作方面的大度,應該對中央這個思想給予高度肯定。”

  如何將讓利與雙贏結合起來?王建民表示,這還是需要有關部門在簽署協議過程中認真研究探討,未來在落實上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畢竟ECFA是個框架性的協議,是個面比較廣的長期性協議。

  ECFA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新方向

  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無疑是去年兩會的焦點話題,而今年的“後危機”時代,簽署ECFA又有哪些意義呢?王建民指出,去年兩岸在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方面採取的很多措施都取得了較好效果,如今兩岸要簽署ECFA,正成為兩岸在後危機時代經濟合作的一個新的方向,為雙方經濟合作帶來一個全新的局面,而且是臺灣經濟避免邊緣化、重新振興的一個機會之窗。

  王建民認為,如果臺灣不簽署ECFA,不去分享大陸經濟起飛的紅利,對臺灣經濟的傷害會很大;所以馬英九才會非常重視而且迫切需要兩岸儘快簽署,並公開表明簽署ECFA是臺灣經濟振興的唯一道路,“我認為雖然不是唯一道路,但肯定是最重要的道路,沒有別的選擇。”

  ECFA的長期效果非常重要

  “在未來兩岸簽署ECFA後,不是説兩岸合作的框架、兩岸經濟合作大勢已定了,不是這樣的。”王建民指出,即便是簽署ECFA後,兩岸經濟合作還是會面臨很多困難,還是會有很多挑戰,還有很多領域需要繼續推動。

  王建民認為,ECFA更多的是兩岸經濟合作的一個方向性、原則性、程式性的框架東西,其實質內容在初期不會很多,所以ECFA的推動是一個長期過程,可能要5年、10年甚至20年,簽署後的下一步就是要不斷地完善、充實、落實。

  王建民説,ECFA總體來説利大於弊,但直接效果不是能很快體現出來的,間接效果、長期效果卻是非常重要、非常巨大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無形中會發揮作用,這點我們需要清醒認識。”(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趙靜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