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印度宗教學者撰文闡揚臺灣聖嚴法師禪學

2009年09月10日 16:0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9月10日消息 印度宗教學者索南(Sonam)表示,臺灣是佛教開花結果的地方,而聖嚴法師提倡的禪修,主張放棄“我執”,以啟發人類內在的智慧,而放下自我也才會同情與了解他人的苦難。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信奉藏傳佛教的索南,日前在《印度時報》專欄《説話的樹》(The Speaking Tree),以《默默地做,持之以恒》為題,撰文作了上述表示。

  他在文中引述聖嚴法師的禪學著作表示,已圓寂的聖嚴法師是提倡禪修的宗師,而聖嚴法師的禪學思維是基於人類的心靈必須集中于一,才能啟發人類內在隱藏的智慧與體能,亦即通過禪修,可以體悟生與死,可以控制生命,也可以創造奇跡。

  索南也引申説,禪修經常被視為“無門之門”(gateless gate),所謂的“門”是指修行的方法及解脫之路。同樣的,所謂“無門”是因為修禪並不相信有任何科學可能達到解脫,所以“無方法之法”才是最高的境界,可以達到人類的無極目標。

  索南闡述聖嚴法師的禪學中心思想表示,禪修的人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如此禪門才會開啟。修禪的人要放棄“我執(自我)”,達到完全的“無我”,才可以讓人有足夠的智慧,即使在與自己對話時亦然,而放下執著,也才會同情與了解他人的苦難。

  索南又説,修習禪學有兩種方式,一為禪法,一為練習。但是都需要一個穩定專一的心,其終點為認知到心的自然狀態“空”(Emptiness),也就可以達到與菩薩一樣的智慧與開悟。

  他引述聖嚴法師的著作説,禪法的中心在於心要能明確感受到週遭的事物,但是沒有想法,也沒有執著。練習的方法則是關心與分享。通過練習可以維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他又説,禪學的效用包括心理與生理兩方面。在心理上,可以增加耐心、強化心志、改善性情及穩定心性與情緒。在生理上則可治療疾病。

  在文章最後,索南也強調,透過禪學可以提升人性、感恩與悔改,而這些特質可以讓人變得謙虛及慈悲。他表示,沒有這兩項,是無法達到解脫的終極目標。  (雲鵬)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