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近百學者深入探討兩岸關係 為農業合作建言

2009年08月11日 21:4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三屆兩岸發展研討會今天下午進行分組討論,圖為小組討論現場。(台灣網 張弛 攝)

 

  台灣網8月11日杭州消息 參加第三屆兩岸發展研討會的近百位兩岸專家、學者今天下午分別就兩岸關係、教育文化、農業經濟、休閒農業四個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經由激烈的思想碰撞,與會者的觀點與建議也逐漸成熟與完善。

  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取決於年輕人

  在以兩岸關係為主題的小組討論上,兩岸學者一致認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取決於年輕人。因此,應該大力加強兩岸年輕人的交流與交往。

  “兩岸年輕人的相互了解、信任乃至融合,將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産生重要影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院郭震遠如是説。

  同時,有學者還提出,目前願意來大陸工作的臺灣年輕人很多,除了個人事業發展前途,大陸方面還應該從中華文化、民族感情等方面著手,發掘自身對臺灣民眾的吸引力,以提升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大陸的認同感。

  用文化搭建融合兩岸新舞臺

  中華文化促進會秘書長辛旗認為,兩岸關係是“有中國特色複雜的兩岸關係”,但是複雜的背後有一樣東西卻是純粹而簡單,那就是文化。文化具有強大的穿透性力量,儘管兩岸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但並不影響兩岸文化互補的實現,而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也為解決政治分歧留下了一塊緩衝地帶。

  “我們可以用大中國文化,搭建起一個融合兩岸的新舞臺,大陸可以向臺灣提供經過悠久歷史積澱下來的優質文化,重點是如何展現出來。”辛旗説。

  參加教育文化小組討論的與會專家對辛旗的觀點紛紛表示贊同,並提出,在推動兩岸經貿交流發展的同時,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借由經貿與文化的“雙輪驅動”,為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兩岸農業産業合作空間巨大

  兩岸農業生産存在互補性早已廣為人知,與會專家學者則提出,從長期農産品貿易的角度來看,兩岸産業的競爭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提高互補性,壓縮競爭性,是兩岸學者和業界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應該通過細分消費市場等方式,將兩岸農産品交易從政策性收購,回歸到更為實際的市場層面。“比如,可以兩岸共同努力,讓兩岸的優質農産品走向國際。”

  兩岸農業合作的範圍也成為與會學者熱議的話題,大家一致認為,農業合作不應該僅限于農産品交易,還可以包括生産技術、管理理念等方面,“合作可以更加深化”。

  與會嘉賓還提出可以借鑒臺灣民宿經營的經驗發展大陸休閒農業,進而幫助大陸農村經濟的轉型與再造,提高農村生活品質。(記者 張弛)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