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賈慶林就推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出五點意見

2009年07月11日 10:0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發表講話。(台灣網 鐘寶華 攝)

  

  台灣網7月11日長沙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今日上午在出席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時發表講話,並就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出五點意見。

  賈慶林説,當前,兩岸同胞大交流方興未艾,兩岸各界大合作勢不可擋,兩岸關係大發展前景光明。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一致願望,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迫切要求。同時,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也為拓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兩岸同胞要抓住難得的機遇,大力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層次,擴大領域,豐富內涵,增進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建設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此,我提出以下五點意見:

  第一,維護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傳承,加強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一體,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既異彩紛呈,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又相互融合,構成豐厚多姿的中華文化統一體,並決定著各區域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根基。千百年來,隨著大陸居民不斷遷徙臺灣,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俗、節日禮儀等早已傳播至整個寶島,使中華文化深植臺灣、茁壯成長。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血同緣、書同文、語同聲,亙古未變。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臺灣同胞仍然以各種方式頑強地延續中華文化傳統,勇敢地堅守中華兒女的氣節。臺灣光復後,中華文化在臺灣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已深深溶入臺灣同胞的血脈之中,內化為臺灣同胞的精神品格。臺灣人民尊崇祖先的歷史傳統、愛土愛鄉的真摯感情、抵禦外侮的壯烈情懷,閃耀著中華民族敬祖愛國精神的光芒。臺灣人民篳路藍縷,勤奮打拼,將臺灣開發建設成富饒的寶島,展示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長期以來,臺灣同胞不斷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元素,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發揚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優秀傳統。獨具特色的臺灣文化,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姿的文化殿堂貢獻了一塊奪目的瑰寶。臺灣同胞因近代以來特殊的歷史遭遇而形成的臺灣意識,反映的是愛鄉愛土的熾熱情懷和自己當家作主的樸素願望,這與圖謀分裂中華民族的所謂“臺獨”意識有著本質區別,不容歪曲和利用。歷史的創傷割不斷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人為的破壞除不去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中華優秀文化曾經創造了五千年燦爛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國的歷史地位,今天仍然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實現民族富強的寶貴資源和強大動力。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兩岸同胞應當攜手面向未來,踴躍投入到兩岸交流合作的大潮中去,共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共同鑄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第二,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強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偉大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五千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源泉。誠然,由於近代以來兩岸歷史道路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兩岸同胞在政治思想觀念上存在某些差異。但是,我們有一個最大、最基本的共同點,就是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新形勢下,兩岸同胞應該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凝聚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共同繼承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挖掘和提煉有益思想價值,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包容性,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要共同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創新和發展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提升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聚合力、親和力。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基石,兩岸同胞有責任反對一切違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違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徑,在共同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認同的基礎上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見和誤解,超越政治分歧,不斷增進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大踏步地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

  第三,推進兩岸文化産業合作,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當今世界,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經濟與科技的進步也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愈來愈多的機會。文化産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産業之一,成為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發展兩岸文化産業,不僅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而且有助於實現兩岸互利雙贏、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兩岸文化産業各具特色,合作潛力巨大。大陸文化産業擁有深厚的底蘊、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臺灣文化産業起步較早,在創意、研發、行銷、品牌經營、資本運作等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兩岸又共同面臨著發達國家文化産業的競爭壓力和推進科技升級、産業升級的緊迫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推動文化産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做強做大中華民族文化産業,大力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要深入發掘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風格、氣派和原創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向國際社會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文化的獨特神韻。要積極整合兩岸文化産業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和佈局結構,共同打造産業鏈,形成産業群。要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兩岸文化業態創新,加強文化與科技結合,發展新興文化産業,建設現代文化産業體系。要加緊培養兩岸文化産業人才,積極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建設一支規模大、素質高的從業隊伍,培養一批領軍人物。要共同研究制訂兩岸文化産業標準,健全文化市場,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為兩岸文化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四,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蓬勃活力。中華民族歷來有興學重教的傳統。兩岸教育各具特色,互有所長。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現了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教育體系。臺灣教育體系完整,教育普及率高,對教育改革作了很多探索。在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的時期,兩岸學校、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對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提出了更強烈的呼籲、更高的要求。兩岸要發揮各自優勢,努力實現教育資源相互開放、相互共用,為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拓寬道路。兩岸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深入開展交流合作,構建多種交流合作平臺。教育大計,教師為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兩岸教師既要嚴謹篤學、為人師表,更要志存高遠、傳揚民族精神,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不竭的人力和智力資源,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培養優秀人才。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有著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和無窮的創造力。兩岸年輕人應早接觸、多交往,加深了解,增進友誼,攜手共進,為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奮鬥。

  第五,協商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建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機制。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建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是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客觀需要。建立這樣的機制,要考慮到兩岸的實際狀況,立足於兩岸現實,既要適合臺灣,又要適合大陸;既要面向兩岸同胞、面向中華民族未來,又要面向世界。建立這樣的機制,主要是訂立制度規範和搭建穩固平臺,商討交流合作的重大問題,協調兩岸雙方之間的相關政策,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建立這樣的機制,需要確立正確、長遠的發展目標,規劃切實可行的推進步驟。當前,兩岸雙方可以組織人員先就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進行研究和規劃,就其具體內容、形式、步驟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如時機成熟,可將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納入協商議題。我相信,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探討出並建立起惠及兩岸同胞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機制。(雲鵬)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