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吳伯雄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致辭全文

2009年07月11日 10:14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11日消息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今天上午9時在長沙開幕,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吳伯雄表示,本屆經貿文化論壇以“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切入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深信本屆論壇必將獲至豐碩且具有前瞻性的方案與計劃,為中華文化道統的傳承,為兩岸人民情感的融合再度扮演強而有力的推手的角色。 

  致辭全文如下:  

  尊敬的賈主席、王主任,以及大陸、中央及湖南省的領導,來自臺灣的林主席、鬱主席、秦秘書長,以及國民黨的各位副主席,最重要的是參加這次論壇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學者、各位專家,大家好。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經成功地舉辦過四屆,過去四年間,匯集兩岸各界的智慧,在經貿與文化的領域達成了29項共同的意見,大陸方面,還借著四屆的論壇宣佈了58項的措施。而兩岸協商的恢復,各界期待多年的三通願望終於實現。

  我在三年多以前來過長沙,從臺北到長沙花了六個多小時,而昨天我們只花了兩個小時十分鐘,和賈主席從北京來到長沙時間差不多。這個不同,證明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雙方本著互信雙贏的共識,造就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成果,也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發展的大方向穩步前進。雖然過程中有波折,雖然每個步驟有時候顯得舉步維艱,但是我們一直很有信心,因為我們看到兩岸未來的光明前景,更因為我們堅信兩岸關係通過誠信的協商,尋求共識,認真落實,創造成果的發展方向是明智而正確的。

  接下來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交流現狀與協商成果,擴大溝通與合作的領域,為臺海兩岸的人民共謀福利,為兩岸關係的推動增添新的動力。

  記得5月26號,就是一個多月以前,胡總書記在北京,與我們有一個會談,雙方都建立了共識,這個論壇有它的價值、有它的積極的意義,不但要繼續主辦,而且要越辦越好。

  本屆經貿文化論壇以“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切入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在全球金融風暴下的此刻,當我們重新審視兩岸關係的未來時,我們意識到兩岸關係是否能持續且長遠地發展,是否能在不遠的未來産生實質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臺上的溝通、往來與融合是問題解答的一個關鍵所在。

  什麼是文化?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宗教、藝術、文學、教育,舉凡生活的內容,一動一靜,莫非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財富,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分享的記憶與感情,是任何價值觀的總和。

  對我們每個人來説,文化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自然,從衣食住行到一言一行都有文化的要素在其中,就因為文化像陽光、空氣、水一樣自然,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但文化其實和陽光、空氣、水一樣也有品質的面向,當空氣、水的品質不好的時候,我們會關注到環保的問題,同樣的,當文化的品質出現警訊的時候,我們也會注意到文化建設的問題。

  我記得很清楚,我有一位老長官,他在二三十年前“經濟部”和“行政院”的任期內,對臺灣的經濟發展建設是付出最大貢獻的。但是在他的晚年,他曾經説過一段話,他説他覺得有一點遺憾的就是當他全力推動經濟建設的時候,沒有同等的關心到文化建設的問題。

  我想我的老長官這番話,我們現在在兩岸仍有相同的語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文化為什麼重要?因為任何政體的建設,如果沒有了文化的內涵,只是冷冰冰的一個政體,任何的制度運作如果沒有了文化的支撐,任何經濟建設如果沒有文化的建設做基礎,也無法提升社會的品質,中華民族有豐富的文化基礎,古人所謂的“夷夏之辯”也是以文化作為判斷的標準,中華之本,就是文化之本,我們中華子孫勿忘了文化的重要性。

  從經貿的角度來看兩岸,大家追求的是經濟的利益,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兩岸,大家重視的是品質與價值的問題,包括制度的改革,生活的方式,以及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等等。

  伯雄認為,經貿與文化是連接兩岸的兩大橋梁,缺一不可,現在該是搭起文化橋梁的時候了,要搭起兩岸的文化橋梁,兩岸可以共朝幾個方向努力。

  第一,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的産業,文化産業扶大之後,它的影響力是非常深遠的,兩岸的優勢可以互補,引導社會對多元價值的尊重。

  2004年以來,大陸文化産業平均年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增長的幅度在15到20個百分點上下。在此刻,全球消費領域增幅普遍下滑的情況下,大陸地區的文化産業可以説是一枝獨秀。

  今年1到3月間,平均的增幅達到17%,為市場貢獻,為文化産業的內容,製作和提出新的要求,這也為兩岸文化者的攜手合作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從2005到2020年的15年,大陸每人平均文化消費需求年增長將達到6.7%,文化産業和增加值的年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4%左右,文化産業作為今後20年兩岸支柱産業的地位是非常明顯的。

  相對而言,臺灣地區的文化産業起步稍早,其中尤以影視、廣播、新聞出版、流行音樂、舞臺藝術等領域比較引人矚目,但是內需市場的狹小,同業競爭激烈的原因,整體産業的發展速度是趨緩的,令我們有一些隱憂。

  今後兩岸文化界在頻密交流之餘,共同創建文化産業的平臺,同時納入大陸廣闊的市場,厚實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臺灣比較成熟的營運經驗,與活潑開放的創意人才,必將為21世紀華文文化産品的全球競爭力爭取到最大的優勢。

  第二方面,加強教育的交流,教育是文化傳承、交流、創造的重要的媒介,今天大家都談軟實力,而教育正是孕育軟實力的土壤。

  伯雄認為,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可以擴展學生的眼界,刺激學生對文化問題的共同思索,有助兩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因此我們本著文化與交流的立場,我們主張開放陸生到臺灣求學,並且承認大陸學歷,同時也鼓勵兩岸學校與學生之間展開研究與教學的合作,並推動交換學生計劃。

  從兩岸教育的交流來看,雖然簽約高校的數量不斷增長,大陸到臺灣交流以及臺灣學生到大陸攻讀學位的學生日漸增多,但從總體上看,雖然仍處於緩步發展的水準,從趨勢的潮流來看,很有提升的空間。

  第三方面,推動媒體的合作。現代的社會因為媒體的發達與進步,使得文化所能産生的力量更為驚人。媒體本身既是文化的媒介,也是文化創造的園地。回顧兩岸傳媒事業近數年來的交流歷程,充滿了波折與坎坷。兩地電視節目的落地政策至今尚未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出現,優秀的電視節目資源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廣泛普及。凡此均為阻礙兩地媒體高效溝通對話的現實障礙。

  綜上所述,我們認識到,兩岸文化的交流,必須要在教育、藝術、傳播、語言文字等領域通力協作,互補互促。至於,我們應如何在現有體制框架下,儘快完成相應的配套政策,由政府引導、民間配合,建立高效對等的影音制播與發行合作機制,使兩岸傳媒産業形成緊密聯合的産業鏈,發揮協同互促的效果,有效地為兩岸同胞搭起諮詢溝通的橋梁,並大幅提升彼此的素質與競爭力?

  同時我們應如何把文化交流納入到制度化、常態化的發展軌道之上,使多年來文字溝通的障礙也能得到圓滿的解決?又該如何通過體制化的平臺搭建促進兩岸青少年的相互了解、活絡兩岸人才資源的互動與共用?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迫切而現實的問題,希望與會的學者、專家與業界精英,能夠集思廣益尋求切實有效的對應策略,為兩岸文化的交流發展提出新的看法、新的視角、新的思路。

  另外本屆論壇的經貿議題,集中在我們過去較少觸及的領域,尤其是新能源産業和節能環保方面的合作,對兩岸具有高度的意義。兩岸都面臨氣候變遷和能源日益減少的威脅,過去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也都相當有效。如果能建立合作的機制,共同應對《京都議定書》協議的演變,擬定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策略,開始新能源産業的研發、合作,相信必有助於兩岸環境的永續發展,甚至開創新的商機,促進兩岸互利雙贏、和平共榮,併為更潔凈的地球村付出貢獻。

  本屆論壇分組討論的議題,除了兩岸在文化、教育與經貿等方面的交流以外,還包括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是兩岸之間療傷止痛,化干戈為玉帛過程中的當務之急,也同時備受廣大民眾的高度期待。

  我個人深信,本屆論壇必將獲至豐碩且具有前瞻性的方案與計劃,為中華文化道統的傳承,為兩岸人民情感的融合再度扮演強而有力的推手的角色。

  最後,本人以論壇共同主持人之一的身份再一次歡迎貴賓的親臨與會,也向所有辛勤參與籌備工作的同仁致以最高的敬意。謝謝大家,謝謝各位!(根據文字直播實錄整理)(王賽賽)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