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媒: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臺灣發展硬道理

2009年03月02日 09:21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2日消息 據臺《中國時報》報道,最近臺灣輿論對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出現不同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激烈爭議,但從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政策在形成多數共識之前的必要矛盾。如果正確認識當前全球經濟大環境的負面因素,已對臺灣整體出口貿易成長帶來嚴峻挑戰,就更能理解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是及時維護臺灣利益的最佳選項。

  據臺媒報道,面對美國金融風暴不斷擴大為全球金融海嘯,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包括調高關稅、設置進口障礙、對産業提供各種支援,使得全球經濟要在短期內擺脫低迷的難度更高。

  而臺灣的經濟增長一直來都很依賴出口的拉動,如今全球各經濟體都面臨出口衰退和進口需求劇減的雙重威脅,經濟增長也出現嚴重碰壁現象,連帶地導致臺灣失去出口的帶動力,經濟增長受挫。加上WTO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進展受阻,各種排他性區域經濟整合相繼登場,更給臺灣擴大出口造成困難。單在東亞區域內,以東盟為軸心所展開的各種區域經濟整合,已有形成“東亞FTA(自由貿易協定)網路”的態勢,“東盟十加一”、“十加三”和“十加六”,以及東盟經濟共同體等,將自2010年到2015年陸續實現。

  目前東亞各經濟體都在競相撤除關稅,推動貿易便捷化,既降低了生産和貿易成本,也帶動更多貿易和外來投資,此形勢對無法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臺灣,因必須被徵較高關稅,以及受制于較複雜的貿易行政手續,市場競爭力相對不利,已有遭邊緣化之危機。然而,臺灣究竟還有沒有明天,還要看今天是否做了正確的事。

  據臺媒分析指出,在東亞區域市場,大陸市場對臺灣有其重要性。因為長期來臺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把生産最後一道工序轉移到大陸,而大陸則從臺灣大量進口零部件,製成産品後出口到美國,這種臺灣─大陸─美國“大三角”貿易結構向來穩定,直到近年來美國爆發金融風暴才動搖。

  因為大陸對美出口衰退,加工貿易結構受到波及,牽動了大陸臺商出口困難,最後連帶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也衰退。現今大陸已積極調整經濟政策,要把過去偏重發展出口,轉向發展內需和技術,並通過刺激內需,來彌補出口減少所帶來的損失。目前大陸計劃投入4萬億人民幣進行投資,必將對消費産生明顯推動作用。美日企業已看好大陸擴大內需的機遇,並把大陸視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積極展開新一波前進大陸市場活動。所以兩岸若能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通過制度性的、範圍較廣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安排,將可大幅提升臺商在大陸內需市場的競爭力。

  其次,因全球市場的需求衰退,嚴重衝擊大陸的出口結構,為此大陸已積極在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包括藉由對外推動FTA戰略,大力開拓開發周邊國家市場機會,以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大陸已在全球推動14個FTA,生效實施有7個,因進口關稅撤銷或降低,大幅帶動其與相關簽署國的雙邊貿易,這之間也有部分取代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此一情況隨著更多經濟體與大陸簽訂FTA會持續惡化。要扭轉困境,就是加快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如此才能取得大陸提供其他經濟體的同樣優惠待遇,甚至臺商在貨品稅率和貿易障礙都撤除的基礎上,更能提升市場競爭力,進而攫取大陸內需龐大商機。

  據臺媒報道指出,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東亞各經濟體(特別是東盟成員)都開始實行貿易保護措施,臺商進入其市場困難度增加。相對的,大陸市場則因13億的人口規模,及政策性擴大內需,已被視為“全球經濟最後基石”,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更公開宣稱,“世界經濟的答案在中國”。目前日本企業正全力搶攻大陸內需市場流通業、食品業和節約能源等商機。臺灣過去則因兩岸關係不正常,使臺商在坐失許多機會。如今兩岸關係緩和,除非還有其他更佳策略選擇,否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就是臺灣經濟擺脫衰退再度發展的硬道理。(沈鵬)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