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老臺胞追憶《告臺灣同胞書》開兩岸和平交往之門

2008年12月25日 10:4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紀朝欽(鐘寶華 攝)

 

 

郭平坦(鐘寶華 攝)

 

  台灣網12月25日北京消息 12月15日清晨,經“截彎取直”新航路前往臺灣的兩岸平日包機迎著霞光向海峽彼岸飛去,同一天,海運直航、兩岸直接通郵啟動,兩岸人員交流與交往之路進入了“暢通無阻”的新時代。

  而這距離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兩岸“三通”構想,已經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等待有價值

  1979年元旦,曾任駐日外交官的老臺胞紀朝欽在報紙上看到了《告臺灣同胞書》。“當時思想上非常震動,裏面説要‘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要‘寄希望於1700萬台灣人民,寄希望於臺灣當局’。這表明中央對客觀形勢的認識有了重大轉變,更注重臺灣人民的感受。”紀朝欽甚至認為,《告臺灣同胞書》的意義可以與“遵義會議”媲美,“從武力解放到和平統一,這是黨中央路線成熟的標誌。”

  
  很多人認為,三十年,太漫長。紀朝欽,卻有不同的看法:“臺灣被外國侵略者強佔的時間很長,導致臺灣人民自己當家做主的意願非常強烈,這一點不能忽視。解決臺灣問題需要時間,要扎紮實實一步一步來,不能著急。“在和平統一在這個路線指導下,實事求是地走好每一步,三十年等待與努力終於促成‘三通’之夢成真,等待有價值,並不算慢。”

  祖國歡迎你回去

  《告臺灣同胞書》首次表示,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訪友、旅遊參觀、經濟交流,立即在島內激起熱烈反響,離家數十載的臺胞們,回鄉探親的心情愈發急切。

  儘管祖國大陸已向臺灣同胞敞開大門,臺灣當局卻絲毫沒有回應的意願,導致臺灣同胞還要轉道日本,才能踏上故鄉的土地。

  時任駐大阪總領事的老臺胞郭平坦,就陸續接待了十幾位想借道日本回大陸的臺灣同胞,“有一位近60歲的山東大漢找到我,要回老家,一個星期後我告訴他‘祖國歡迎你回去’,山東大漢竟然淚流滿面,緊握著我的手説‘感謝郭領事,感謝祖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郭平坦十分感慨。

  門打開了,就不可能再關上。1979年,十多名臺胞在郭平坦的幫助下如願回到家鄉,此後人數逐年增加。消息傳開,想要去大陸觀光旅遊或投資的臺胞也來找郭平坦,“最後,個個都是心滿意足的回臺灣了。”説起這段往事,郭平坦頗有幾分自豪。

  回顧兩岸關係三十年來的風雨歷程,郭平坦直言,“很不容易”,而有幸參與和見證兩岸人民共同開拓兩岸交往的歷史,郭平坦的感受更為深刻,“如果沒有黨中央對兩岸形勢的正確認識和靈活務實的對臺工作方針政策,兩岸關係就不會有現在的發展和成就。”

  建立互信 關鍵在民心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同胞對打破隔閡、恢復交往的渴望,很快形成一股洪流,衝破重重障礙,推動了兩岸人員的自由來往。

  “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郭平坦認為這句話點出了對臺工作的關鍵,“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就需要進一步釋放善意,現在靈活有彈性的對臺方針政策非常正確。”

  和郭平坦一樣,紀朝欽也把爭取民心放在了做好對臺工作的重要位置。隨著兩岸交流的入交往的增多,島內臺灣同胞真切感受到了大陸釋放的善意和誠意,“雖然還是存在不了解,但是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轉變。”紀朝欽相信,兩岸建立互信不會等待太長的時間。  

  少小離家的郭平坦,數十年來只回過兩次臺灣。現在,兩岸實現直航,大陸居民赴臺手續也簡便了許多,他已經計劃好了,明年清明帶著夫人、兒子兒媳和小孫子一家人回臺灣,“現在不是五個人就能組團去臺灣嗎?我們一家正好五個人,組個探親團就回家了。”

  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未來的某一天,不管是去臺灣探親還是觀光,只需要一張機票這麼簡單。(記者 張弛)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徽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