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綜述:兩岸學人孜孜以求 開掘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

2008年11月26日 06:1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22日至24日,第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廈門成功舉辦。

  台灣網11月25日廈門消息 11月22日至24日,第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廈門成功舉辦。海峽兩岸的百餘知名專家、學者圍繞閩南、客家文化淵源及其現代意義等議題,以主旨演講、分組交流等形式進行了深入研討。

  本屆研討會由民進中央、葉聖陶研究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雖然已是第六屆,但從專家、學者們積極與會的態度,和對如何使傳統文化更好現代化的認真思考中,可見其生命力愈發地旺盛。面對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海峽兩岸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等因素,第六屆研討會尤其體現出了學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現實價值的開掘。

  講話、致辭凸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在開幕上講話時説,改革開放三十年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中國人更加寬容,更願意與其他國家、民族進行平等對話,取人所長。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各美其美、美美共生”,在適應世界的同時,也為世界文明作出獨有貢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致辭時表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難得歷史機遇的時候舉辦這樣的研討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他表示相信,通過對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的研討,將有助於海峽兩岸傳統文化研究水準的進一步提高,為兩岸同胞了解歷史、增進共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進一步弘揚客家文化和閩南文化,必將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研討會閉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羅富和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煥發新的生機,如何繼承、弘揚並創造性地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文化界專家學者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主旨演講中剖析金融危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一主題,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一屆民進中央主席許嘉璐提出,出席此次研討會期間,他更是結合金融危機這一熱點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出的魅力。

  許嘉璐分析説,西方經濟學領域自由主義鼓吹下的無節制物欲、享樂和貪婪催生的過度和超前消費,正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而這剛好和中華文化格格不入。中國人講實事求是,做人實在,體現為搞實體經濟;居民注重儲蓄和積累,體現為節儉樸素;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智慧和能力,多來自集思廣益,這些作用集合起來,很好的緩衝了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他還表示,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兩會”臺北協商、“胡連”利馬會談等所展現出的“擱置爭議”、攜手共度難關的氣度,正是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包容兼蓄的內涵所在。“兩岸中國人一定會從祖先留下的中華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共度時艱。”

  大會交流與分組討論關注閩臺文化淵源及現實價值

  研討會進行了大會交流和分組討論,在大會交流環節,以福建海峽文化研究會會長楊華基為代表的幾位學者,詳細論述了閩臺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大家表示,閩臺“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密切關係形成了閩臺“共同文化區”,這有利於閩臺人民以文化為紐帶,增加往來,融洽感情,增進合作,並不斷擴大範圍,從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大發展,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分組討論會上,4個小組均對閩臺文化淵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廈門大學林仁川等學者論證,閩臺文化是一個傳承、交融的歷史過程。可以説早在遠古時期,臺灣的原始文化就已深受福建影響,後及宋元時期,閩臺關係進一步密切,明代以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特別是鄭氏治臺時期,大陸文化得以系統移入臺灣,在臺灣初步建立起中華文化制度。清朝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使閩臺兩地文化交融更為密切。

  研討會後,與會嘉賓還參觀了閩臺緣博物館,正如饒穎奇所言,閩臺文化在兩岸有著許多相同的具體表現形態,是兩岸文化自古一體割捨不斷的鐵證,這對兩岸人民都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兩岸學人期待研討成果走出論文不斷現代化

  截至今年,這一研討會已成功舉辦六屆,每屆都會有一批優秀的論文結整合冊,但與會學人們期待研討成果走出論文去影響現代的心情變得更加迫切。

  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荃女士就深有感觸。作為分組討論會場的主持人,她對記者表示,兩岸學人對中華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徹,觀點新穎獨特,這麼好的成果不應僅僅停留在研討會上、論文集裏,而應好好考慮如何使其具體化、形象化、民間化,使其能夠為普通民眾所理解、認同並接受。

  臺灣中山大學的楊濟襄教授則恰好進行了更現實的思考,她從臺灣民俗志與觀光産業的文化構思切入,提出中華文化應融入到海峽兩岸的旅遊開發與合作中去,用文化包裝旅遊,用旅遊弘揚文化,使二者有機融合起來,讓兩岸人民在幸福的旅行中體驗豐富的中華文化。

  此種思考,在各小組討論情況彙報時,都有不同程度提及。

  下屆研討會移師杭州舉辦,鎖定中醫藥文化

  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起來,不僅是與會學人們面臨的共同話題,更是研討會主、承辦方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們欣喜的看到,民進中央和下屆研討會承辦方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迫切性。

  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在此次研討會上透露,下一屆研討會的舉辦地已經選定為浙江省杭州市,主題定位於有很好現代化實踐的中醫藥文化,這將是“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從地域特色為主題逐步轉型為專項領域研討的大膽嘗試,必將向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道路上,邁出更有力一步。

  正如在本次研討會上一位學者所提及的觀點:“我們關切的不僅是中國先賢襟懷與智慧的傳揚,尤其急迫關切的是如何讓五千年文化的根深植于這一代中國人的心中,進而確定自己是中國人。所以我們繼續架構文化接觸的橋梁,將本根深厚的文明果實,提煉成能在短時間吸收的果汁。”這也許正是舉辦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意義所在。(鐘寶華)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鐘寶華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