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兩岸學者在廈探討閩臺文化淵源 客家文化發展

2008年11月24日 06:5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出席第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的兩岸學者進行分組討論(鐘寶華 攝)

 

  台灣網11月24日廈門消息  文天祥是不是客家人?臺灣歌仔戲由漳州入臺後又傳回閩南,演變成薌劇?兩岸學界研究《史記》有哪些異同等這些文化淵源的探討,昨天在“第六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掀起了廣泛的討論。

  22日開幕的研討會,昨天上午進入分會場討論交流階段,兩岸專家學者有理有據地探討了閩臺文化淵源,客家文化發展等問題。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林仁川教授用“交融”二字概括了閩臺文化淵源。他認為,閩臺文化是一個傳承、交融的歷史過程,可以説早在遠古時期,臺灣的原始文化就已經深受福建影響。後及宋元時期,閩臺關係進一步密切,明代以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進入新階段,特別是鄭氏治臺時期,大陸文化得以系統移入臺灣,在臺灣初步建立了中華文化制度。清朝統一台灣後,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使閩臺兩地文化交融更為密切。

  林仁川舉例説,臺灣歌仔戲,正是由漳州錦歌發展而來,但經過臺灣藝人的加工和發展,成為臺灣本土的主要劇種,歌仔戲形成後,又傳回閩南地區,後又演變為當地十分流行的薌劇。這一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充分體現了閩臺兩地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臺灣師範大學的文幸福,是與文天祥同族的兄弟文天瑞的後代,對與文天祥有關的文化做過深入研究。

  文幸福自認為祖先文天祥是一位客家人,而他所著名篇《正氣歌》也正體現了客家人不屈不饒的精神,正所謂融合孔子的“仁氣”,兼具孟子的“義氣”,乃成“正氣”,可以説是對孔孟學説的一種弘揚。文幸福表示,發揚文天祥的正氣精神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個民族特別是青少年,需要受益於“正氣”教學。

  王華寶作為江蘇鳳凰出版社編審,在研討會上分享了海峽兩岸《史記》整理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他曾到過臺灣求教,還親自背回臺灣學界整理出版的《史記》全冊。他希望借此機會,有更多兩岸學人共同參與到這一巨著的整理研究工作中去,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共襄盛舉。

  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荃女士是分會場主持人之一,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學人的觀點新穎獨特,頗多內容自己知之甚少,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麼好的文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研討會上,論文集裏,而應好好考慮如何使其具體化、形象化、民間化,使其能夠為普通民眾所理解、認同並接受。“兩岸學人甚至政府,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鐘寶華)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鐘寶華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