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大陸首辦臺海歷史人物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開封

2008年09月03日 11:43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會場全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臺灣史研究中心理事長朱佳木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


  台灣網9月3日開封消息 9月1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河南大學、北京聯合大學、臺海出版社及全國臺聯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林獻堂、蔣渭水——臺灣歷史人物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在開封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理事長朱佳木,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劉懷廉,河南省臺辦主任宋麗萍,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鵬,河南大學校長關愛和,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紅,臺灣大學教授王曉波及來自海峽兩岸和海外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臺灣史研究中心理事長朱佳木教授在開幕式上指出,這次在開封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在大陸地區尚屬首次,邀請了來自海峽兩岸以及日本的眾多專家學者展開討論,這有助於深入認識林獻堂和蔣渭水等歷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而且,對於廣大學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廣大臺灣同胞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朱佳木認為,以前由於錯誤的“臺灣史觀”干擾歷史教科書的編撰和各級學校的歷史教育,造成臺灣島內一部分人對歷史認知的嚴重偏差,也造成臺灣史研究中的某些困惑。面對這種狀況,兩岸學者更要加強對臺灣史的研究,並在這一領域率先推進兩岸的學術交流合作,有助於構建正確的臺灣史觀,去偽存真,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今年5月以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兩岸關係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給兩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劉懷廉在致辭中説,海峽兩岸及海外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匯聚開封,圍繞林獻堂、蔣渭水來共同研討臺灣歷史人物及其所處的時代,研討兩岸關係發展趨勢,這不僅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大事,也是兩岸學術界開展交流與合作的一件盛事。他代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對會議的召開表示誠摯的祝賀,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在介紹過河南省的基本情況後,劉懷廉説,河南與臺灣在歷史上淵源頗深,近年來豫臺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希望通過共同努力,能使雙方今後交流的領域更廣,空間更大,前景更加美好。

  

  關愛和代表河南大學對長期以來為加強兩岸學術交流而不懈努力的專家、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他説,兩岸同胞血濃于水,長期以來,大陸和臺灣學者在促進兩岸學術、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兩岸交流的渠道越來越多,交流的範圍不斷擴大,交流的內容逐漸多元。作為一所百年學府,河南大學不僅親歷了近代中國為了自強和獨立的不懈奮爭,同時也見證了兩岸交流逐步走向深入的歷史進程。關愛和表示,相信通過這次研討會的舉行,會進一步推動臺灣史研究及相關學科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兩岸學術研究共同進步,促進兩岸學術交流與合作更加廣泛、更加深入。

  

  張海鵬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歷史人物的研究,讓大家來認識臺灣,探討臺灣歷史的發展。同時,本次會議在河南舉行,與會人士可以領略河洛文化的根深葉茂,關注河南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此來體會整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王曉波對林獻堂、蔣渭水所處時代的歷史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表示欣慰,並與大家分享了他對這段歷史研究的心得。

  

  林獻堂曾經是日本在臺殖民時期島內民族運動的先驅,他以漢人本位的思想,從事對於日本大和民族的抗爭,在他的領導下,臺灣設置議會的請願行動自1921年到1934年的14年間向日本請願15次,啟發了廣大青年的民族精神。蔣渭水出生在19世紀年代初,在日本強佔臺灣的局勢下,主張和平的民主革命,以無私的奉獻從事政治運動,被稱為臺灣的孫中山。他有力推動了臺灣的民族運動和本土運動。

  

  據悉,與會學者將在四天的時間裏對近60篇論文進行討論,並對鄭州、洛陽等中原文明代表地區進行考察。此次研討會的舉行有助於把臺灣歷史人物及其時代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層次,加強海內外的臺灣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的學術共同繁榮。(河南省臺辦、台灣網聯合報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斌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