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奧運會上的臺灣志願者:用無私奉獻融入民族盛事

2008年08月25日 10:5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8月24日北京消息 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致詞中曾經説:“感謝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志願者們。沒有他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而在昨天晚上的閉幕式上,他再次感謝了“出色的志願者們”。

  16天以來,在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內外,志願者忙碌的身影是最亮麗的一道風景。而這其中,來自寶島臺灣的志願者們以飽滿的熱情和無私的奉獻也融入到這一場民族盛事之中,用自己的微笑向世界展示著北京、中國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名片。

  成為盛事的一分子

 

  在北京大學體育館服務的大二台生張祖賢是個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姑娘,更是名“全能型”的選手,在10多天的志願工作中,她幾乎做過了場館活動組的所有工作:安檢、寄存登記、驗票、觀眾引導、甚至還鑽進充氣福娃盈盈中當了一回吉祥物志願者。她的督導評價她:祖賢做事認真賣力,一個人能當三個人用。

  雖然每天要工作將近12小時輪崗3次,但張祖賢卻直言“常常都處於興奮中。” 這個20歲的小姑娘已經在大陸生活學習了將近10年,還在上海讀高中的時候,她就盤算著:如果大學可以考到北京來,就可以到現場看奧運。去年,張祖賢終於如願以償踏入北京大學,心裏卻有了新的目標:做個奧運志願者。“奧運會是百年盛事,我希望自己能盡一分力,成為盛事的一分子。”

  抱著這樣想法的不是少數。在日本讀大學的臺灣女孩謝宛均這次就是特意利用假期前來北京參與志願者服務,常年在海外讀書的她更能體會到海外華人對於民族盛事的那份自豪,“來參與奧運就像回家一樣,在這個大家庭裏,能貢獻出一份力量充滿意義。”

  苦與樂都是一生的驕傲

  據了解,本屆北京奧運會共招募了90余名臺灣志願者。他們從3000多報名者中選出,在國家體育場、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奧體中心場館群、奧林匹克公共區、五棵松棒球場、豐臺壘球場、鐵人三項賽區以及北京大學體育館等9個場館進行觀眾服務、接待、後勤保障等多項服務。

  懷揣著參與民族盛事和磨練自己的初衷,這些臺灣同胞從四面八方來到北京,在16天的工作中,他們默默無聞地承受著一名志願工作者的一切苦與樂。

 

  謝宛均和宋泓緯的工作是在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為活動在鳥巢、水立方的3000多名志願者做後勤保障工作,泓緯自豪地介紹:我們是志願者中的志願者。這份特殊的志願者工作並不簡單:他們每天下午2點上崗,提早作準備為晚班的志願者們簽到、發放餐券、飲食、物資補給。到了晚上,當所有的賽事結束、為其他志願者辦理好簽退後,他們才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走進茫茫夜色之中。“後勤部門就是這樣,比起在太陽下面服務的志願者,我們沒有什麼理由説辛苦。”  

  最有挑戰性的不是身體的疲勞而是溝通。“每個業務口的志願者都非常辛苦,我們為他們服務,就要具備比他們更多的耐心。”這些志願者來自五湖四海,口音秉性各異,謝宛均他們每天要見到如此多的四海兄弟,“要學會適應他們,才能更好地服務她們。”由於聽不懂連讀的北京話,謝宛均還鬧了所答非所問的笑話。“但當得知我們來自臺灣後,其他志願者都報以了更多的寬容和熱情。” 她説。

  比起利用假期前來奉獻熱情的青年人,已經在北京工作7年,在五棵松棒球場做觀眾引導服務的志願者,臺商鄧姚文女士則需要更多的犧牲與奉獻。

  鄧姚文今年四十歲,有著自己的公司,為了參與北京奧運會的志願服務,她已經抽不出太多時間打理生意。“有時候電話來了,就只能讓對方打到公司找別人。”

  在五棵松棒球場鄧姚文跟一群大學生一起服務,負責把每一位持觀賽門票的觀眾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坐位並解答他們所有的問題 ,“每天回答無數次同樣的問題,需要的是熱忱與耐心。” 鄧姚文認為自己的優勢恰恰在於年齡和閱歷,“做服務經驗很重要。”有一次,由於下雨,座位上積水嚴重,但保潔組的志願者還沒有來,但已有觀眾陸續入場,鄧姚文馬上拿出自己擦汗的毛巾為坐席擦拭積水爭取時間。“如果這時不讓觀眾儘快入座可能就要引起通道堵塞和抱怨情緒,這就是從事服務業的經驗。”

  半個月來的日曬讓鄧姚文露出衣服的肌膚看起來像“套了絲襪”,天天站立五六個小時已經是常態,但“心中有一種責任感與榮譽感,疲累就可以克服。”“很慶倖能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做志願者的服務工作,更能為中華臺北隊加油打氣,這個經歷將是我一生的驕傲。”

  在奉獻中收穫快樂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而這些臺灣志願者更看重的是在志願工作中,收穫的友誼、閱歷和快樂。

  生性樂天的臺灣青年宋泓緯則會從枯燥的簽到服務種找到很多樂趣。“夏威夷、馬超、張飛……”把這些特色十足的名字跟本人對上號讓他覺得其樂無窮。甚至每天午夜離崗後和臺灣朋友跑到五道口感受北京的另一面也讓他覺得妙不可言。而在艷陽下鑽進充氣福娃裏的吉祥物志願者,北大臺生陳彥名雖然十分鐘就會全身濕透,卻覺得天天被簇擁的自己是“最受觀眾愛戴的志願者”。

  “這是我第一次從事志願服務,督導、場館經理和其他志願者交會了很多經驗。”張祖賢説起自己十幾天前第一次上崗時,心裏“特別忐忑”,遇到觀眾詢問或質疑,她除了耐心解釋就只能微笑再微笑。而如今,她已經遊刃有餘地奔波在各種崗位上,有了更好的洞察力和膽量。“有時候看見觀眾的動作和神態,就知道他們是不是需要幫助。”這種成長,讓張祖賢特別高興。而她在服務中還結識了來自西藏、北京、臺灣的很多朋友,這其中有志願者也有她幫助過的觀眾。
  
  “這種機會和舞臺在臺灣得不到。”這次專程從臺灣趕來參加志願服務的政治大學學生洪瑋謙表示:北京奧運會是華人盛事,能參與其中來見證歷史,中華民族的每一分子都感到與有榮焉。而在這其中學會了與不同人交流,合作與互相體諒,更是今後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筆財富。

  在北京工作了7年的臺商鄧姚文則早就把自己當作了半個北京人,她認為自己身上擔負著國民大使的職責,“在棒球場,我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我在他們眼裏代表的就是北京和中國,我的微笑和優質服務會讓他們對這片土地留下最美麗的印象。” (記者  李徽 北京報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鐘寶華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