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一眼看準十八年 臺商陳建男的紡織産業穩健成長

2008年03月12日 10:59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3月12日福州消息 他是臺灣紡織業者第一個在大陸投資設廠的人,他的投資創造了1990年福州臺商投資的最高記錄。是怎樣的勇氣和信心讓他成為當年“勇於吃螃蟹”的第一人?如今面對激烈的産業優化競爭市場他又將如何應對?近日,記者走進了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採訪了在大陸投資多年的老臺商、著名的陳建男先生。

  與陳建男先生的交流顯得很平靜和自然,這種平靜讓人會恍然間忘記了是在和一個企業老總對話。談起他的企業,陳建男從一個普通投資者的角度謙虛地講述著企業的成功和發展;談起作為老行業所面臨的困難,陳建男也以很自然的心態,平靜地分析各種情況和對策。
 
  創業十八年,企業成長200%
 
  1990年,48歲的陳建南手裏攥著1500萬美元尋找投資建廠的地點。當時他有三個選擇:東南亞、南亞或者大陸。與臺灣相比,這三個地方都是一樣的人工便宜、地皮便宜,但最終他選擇了大陸。陳建男説,我當時看準了三點,首先是大陸和臺灣語言文化相同;其次是我對大陸的政治穩定和政策穩定有信心;第三是我要投資的紡織業,大陸當時的水準和臺灣有很大落差,我相信憑著我的技術和管理在大陸一定會大有可為。所以,陳建男帶著8個技術工人,在福州創辦了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他説,他看準後的這一個決定,換來了一個18年穩定成長的企業。

  陳建男的福華公司主營高級滌綸布料出口,由於具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並且借用大陸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福華的外銷業務一直比較順利。截至2004年,福華的註冊資金已經從剛剛開始的1500萬美元成長了200%,達到了4500萬美元。在此期間,福華分別於1997年和2000年在杭州成立了子公司。這兩家杭州公司分別經營滌綸絲內銷和從滌綸絲到成品布料的一條龍外銷業務。
 
  老行業面臨“寒冬”,福華坦然“過冬”
 
  得益於大陸的廉價勞力和土地,紡織業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可以説是外商投資的“寵兒”。然而隨著紡織企業不斷涌現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特別是2004年歐美開始對産自中國的紡織品加收反傾銷稅以來,紡織行業進入了“寒冬期”。
 
  陳建男説,從1990年到2004年,利用大陸的人力優勢和臺灣的技術優勢,福華經歷了一個發展的春天。然而從2004年開始,歐美開始對産自中國的紡織産品加收反傾銷稅。另外,近幾年來,人民幣不斷升值,産品100%外銷的福華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同時,新的紡織企業不斷涌現,大陸企業的技術也在進步,這種情況下,無論企業産品外銷還是內銷,都面臨著極為激烈的競爭,可以説,紡織品市場已經出現了飽和。
 
  説到這裡,作為在紡織業風口浪尖打拼的福華企業的負責人,陳建男只是略帶平淡地説,從緊俏到飽和的週期變化,這也是一個行業市場發展的規律。他並沒有完全“讓市場做主”,而是想出不同“撇步”,帶領福華“過冬”。
 
  面對不利局面,在紡織業經營多年的陳建男錶現出了一個精明業者的從容和鎮定。他説,這是一個産業必然的過程,紡織業一般認為只是靠人力優勢,但是對於福華來説,最大的優勢是技術、設備和管理。在充分分析市場形勢和企業的情況以後,陳建男採取了三個辦法:一是採取“合作外銷”策略,即將公司生産出來的原物料轉到其他地區加工,借此將歐美的威脅和企業競爭降至最低;二是發揮技術優勢,研發高檔産品,獲利比較好的布料産品加大産量;三是設備求新,人員精簡。
 
  陳建男説,大陸各省市對於臺商遇到的困難都會給予幫忙。比如,90年代初福州地區用電緊張,一週只有4天有電,當地政府積極協調,確保臺資企業運轉。但是涉及到國際因素和大市場環境的變化,臺商還是應該從自身方面積極轉變,尋求解決之道。

   “內功”紮實,福華安然應對出口新政

  從2007年開始,隨著新的出口加工、出口退稅以及保證金制度等政策的調整,給企業帶來了新的影響。不過,在陳建男看來,這些調整對福華公司的影響並不大。
 
  他説,首先福華的出口退稅率一向是11%,這與降低後的出口退稅率一致。此外,福華産品並不在新的加工貿易類禁止産品目錄之列,因此,福華幾乎不受新政策的影響。
 
  在保證金制度方面,陳建男絲毫不為此擔心。他耐心地向記者介紹,只要公司形象好,建立了穩定的生産和銷售系統,財政狀況也良好,同時,在銀行有一定的儲蓄保證,在保證金方面,可以由銀行做擔保。
 
  陳建男坦然面對新的形勢,來源於對福華的信心和對自己長期以來所奉行的企業方針的堅持。他很自然地表示,在大陸經營公司18年,他一直奉行穩紮穩打的經營策略,無論是擴大公司規模還是提升公司設備,都是在既有基礎之上,利用自有資金,因此福華這麼些年來,雖然也曾面臨一些困難,但那都是正常的企業經營過程,並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公司運轉一直比較平穩,信譽良好,新的保證金制度對福華的影響也不大。
 
  在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問題上,陳建男依然秉持著穩紮穩打的經營策略。他説,鋻於紡織業的市場飽和度,對於福華來説,現在最關鍵的還在於使企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經營水準,以爭取在國際市場的“血戰”當中保持優良業績,同時在與同行業的“肉搏戰”中繼續領先。
 
  可能是對企業的技術優勢、研發優勢非常有信心,陳建男對這兩場“戰爭”表現出了難得的“大氣”。他説,企業自身的經營是最重要的,大陸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政策性變化或者市場變化,這些外來的因素固然不可避免,也不能逃避。關鍵是從自身做起,適應形勢的變化,調整企業結構,面對挑戰。
 
  分析新形勢,謀求新機遇
 
  陳建男的手很厚實,握手之間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很親切。雖然他曾經擔任過兩屆福州臺商協會會長,陳建男談起自己的企業總是先説:我們這不是什麼大企業。但他依然喜歡領著客人參觀福華設備先進的車間和整潔的廠區。低調的言語,擋不住他對自己十八年來經營方針的自信和堅持。
 
  對未來的事業規劃,已經66歲的陳建男還是一貫的謹慎和踏實。他説,福華一路走來一步一個腳印,積累了一定的實力,目前紡織行業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在既有實力基礎之上,應該尋求新的投資項目了。
 
  他用一如既往的平靜的語氣表示,目前還什麼都未確定。然而正是這種平靜,讓人感覺到陳建男以大陸為舞臺,推動事業發展的睿智。
 
  促進兩岸交流,回饋社會
 
  作為一個在大陸投資興業18年的臺商,作為一個大陸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親歷者的臺商,作為一個曾經于2002年和2004年擔任了兩屆福州臺商協會會長的臺商,陳建男在以大陸為基地發展福華事業的同時,也在關注和推動著兩岸的交流合作事業。
 
  陳建男説,企業發達了,應該回饋社會,企業與當地社會理應相諧相成,臺商應該把為福利事業獻愛心作為回饋社會的方式之一。據介紹,福華多次前往福州第一、第二福利院和福州市兒童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並向他們捐款捐物。
 
  陳建男擔任了兩屆福州臺商協會的會長,他積極參與到福州招商引資活動中來。他認為,隨著福州的發展,將有更多的臺灣工商團體關注福州,來福州考察和投資,同時也給在福州的臺商帶來更多的商機與合作夥伴。
 
  對於自己對當地的貢獻,陳建男沒有多談。他的確非常質樸,也非常實在。對於陳建男的採訪,記者感觸最多的就是他穩重的作風,還有樸實低調的言語。不過,在記者看來,作為一個紡織業的老業者,陳建男的低調讓人感覺踏實,陳建男的穩重讓人充滿信心。(徐麗麟)


繳稅大戶

個人及企業簡歷:

  陳建男,1943年出生於臺灣省臺南市。小學畢業之後,因家境不好,就輟學當起布行搬運工。從一個小小的布行搬運工做起,陳建男通過自己勤懇和不懈的努力,逐漸積累了經驗和能力,並在臺灣開辦了自己的工廠。1990年,陳建男帶著8名工人和1500萬美元在福州創辦了福州福華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生産滌綸梭織布料。後來外銷需求量不斷加大,陳建男于1997年和2000年在杭州成立了子公司,分別經營滌綸絲內銷和從滌綸絲到成品布料的一條龍外銷業務。如今,陳建男的福華公司註冊資金由1500萬美元提高到了4500萬美元,公司擁有員工超過600人,滌綸産品生産能力也由原本每月180萬米,到現在的500萬米。

  陳建男于2002年和2004年擔任了兩屆福州臺商協會會長,2005年,榮任福州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陳寧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