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國臺辦:臺當局杜撰"2005年共識"企圖誤導臺灣民眾

2008年02月27日 10:4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2月27日北京消息 針對臺當局“陸委會”所提“2005年共識”,國臺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今天上午嚴厲反駁説,完全不存在臺“陸委會”新聞稿所謂大陸方面“終於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的談判前提,開啟兩岸功能型議題談判的序幕”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它臆想、杜撰的所謂“2005年共識”。 

  國臺辦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有記者提問發言人:最近臺灣“陸委會”也提出一個新聞通稿,提出“2005年共識”,請問您如何評價?

  范麗青回答時指出,目前,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的“大陸委員會”發佈新聞稿,集中就兩岸協商談判問題,散佈一系列肆意歪曲事實、誣衊攻擊大陸的謬論,並杜撰所謂“2005年共識”,企圖誤導臺灣民眾。事涉兩岸關係重要問題,有必要説明真相,以正視聽。

  范麗青説,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共識的事實十分清楚,不容否認。當年10月底,兩會在香港舉行會談,討論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問題。經這次會談及其後兩會函電往來,以11月16日海協復函海基會為標誌,雙方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的共識。根據當年兩會的表述方案,這項共識就是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並且各自口頭表述;而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認知,雙方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以利協商。對於兩會達成這項共識的情況,當時兩岸媒體的報道以及後來兩岸有關方面公佈的有關文件,都有清楚、完整的記載。正是由於有了這項共識,兩會舉行了著名的“汪辜會談”,並簽署4項協議,此後又舉行了20多次不同層級的商談,以及1998年的汪辜會晤。這一期間兩會協商取得的成果,受到了兩岸同胞的歡迎和國際社會的肯定。這些事實是臺“陸委會”新聞稿抹煞不了的。

  范麗青表示,需要指出的是,2000年之前,海協與海基會之間不存在是否曾達成“九二共識”的爭議。正是由於陳水扁、民進黨當局無視事實、否認“九二共識”,才一手製造“‘九二共識’是否存在及其政治內涵為何”的爭議。陳水扁蓄意否認“九二共識”,完全肇因于他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這正是問題的要害。8年來,陳水扁和民進黨當局否認“九二共識”,變本加厲地推進“臺獨”分裂活動,是兩岸協商談判無法恢復的最大障礙,是兩岸關係波折疊起乃至瀕臨危機的根源所在。臺灣同胞和國際社會都看得很清楚,陳水扁和民進黨當局是破壞兩岸關係、危害臺海和平的麻煩製造者。 

  范麗青接著説,在海協與海基會協商沒有恢復的情況下,考慮到關係臺灣同胞切身利益的“三通”問題需要解決,大陸方面于2001年初主動提出在一個國家內部事務的基礎上,由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辦法,磋商兩岸“三通”問題,儘快通起來。這一辦法促成了2003年第一次臺商春節包機。2005年初,大陸積極響應廣大臺商的強烈要求,努力促成開辦2005年春節包機。1月2日,國臺辦發言人發表談話指出,臺商春節包機是兩岸中國人的內部事情,可由兩岸民航業者就有關技術性、業務性事宜直接溝通,作出安排。這也是與“九二共識”的精神相一致的。兩岸民航業者就2005年春節包機的技術性、業務性事宜作出安排的過程,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的,完全不存在臺“陸委會”新聞稿所謂大陸方面“終於放棄一個中國原則的談判前提,開啟兩岸功能型議題談判的序幕”的問題,也根本不存在它臆想、杜撰的所謂“2005年共識”。 

 

  范麗青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要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雙方建立政治互信、展現協商合作的誠意是首要的、關鍵的。事實證明,只有“九二共識”,沒有“2005年共識”。臺“陸委會”新聞稿否定“九二共識”,攻擊一個中國原則,卻妄稱唯有依它杜撰的所謂“2005年共識”為基礎,“才能逐步構建兩岸互信和互惠,穩健推進兩岸和平發展進程”,為民進黨在兩岸協商談判問題上尋找出路,無疑是自欺欺人,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我們相信廣大臺胞能看清這一點。 (趙靜)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趙靜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