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許信良:大陸對臺政策理性、務實、開放、前瞻(圖)

2008年01月22日 16:4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許信良以財團法人“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身份應邀出席論壇,19日晚接受了台灣網的專訪 (田雲鵬 攝)

  台灣網1月22日消息 19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和平統一亞洲論壇”獲得巨大成功,來自兩岸四地以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反“獨”促統有識之士,共同發表了題為“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 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宣言。作為論壇的嘉賓,臺灣知名人士、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先生在接受台灣網專訪時表示,大陸長期以來的對臺政策是理性、務實、開放和前瞻的,他強調説“兩岸關係理性主義將勝利”。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許信良就非常關注中國大陸各方面的發展。他表示,早在1990年,他牽頭公開舉辦了島內第一場“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主張臺灣一定要跟大陸結束敵對關係。臺灣若以隔離、圍堵、封閉的態度來看待大陸,並不能解決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

  許信良提到,因為沒有直接的接觸,當時對大陸並沒有一個全面真正的了解,同樣對大陸的具體對臺政策也不十分了解,這些未知和疑惑,都是在他1990末首次正式訪問大陸後才煙消雲散的。

  上個世紀90年代,正值大陸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之時。他説,那次訪問,去了很多地方,從北京到上海再到廈門,他看到了大陸改革開放十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在廈門感受到了大陸和平統一、不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誠心誠意:“原來對著金門的炮臺都已經變成了觀光地,廈門對臺的軍事基地已經撤走,原來的營房變成了臺商的生産工廠”。他對當年所見記憶猶新,“和平統一是真誠的,不是欺騙。”他説。也正是那一次訪問,讓許信良認識並真正了解到了大陸反對兩岸分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定立場和決心。

  許信良説,結束大陸之行回到臺灣以後,他非常坦誠地接受了島內媒體的訪問,向他們和盤托出了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並不隱瞞訪問的收穫和對大陸的好感,還公開肯定甚至盛讚大陸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他當時即認為大陸的改革開放“非常認真”,也“不會倒退”,而且“會做得更好”。

  1991年11月,許信良當選民進黨主席,但因為在政治上的失意,他在1993年辭掉黨主席,凜然離去。此後的一段歲月,他潛心著書,把近幾年思考和了解的所得寫進《新興民主》一書中,並在書中主張臺灣應該開放兩岸政策,絕對不能浪費大陸發展的機會,主張兩岸經貿、投資和人民的往來。1995年3月,《新興民族》正式出版,為許信良“大膽西進”的主張取得理論基礎。此後,許信良便一直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奔走和努力。

  當談到中共十七大所提出的對臺政治目標時,許信良對這一目標最終能夠得到實現而深信不疑。他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到的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應儘早通過談判簽訂和平協議,充分體現了大陸長期以來對臺政策的理性、務實、開放和前瞻。相比之下,他認為民進黨對兩岸關係及對歷史問題不理性、甚至是“煽情、教條、封閉、保守”的態度,最終會讓該黨自己嘗到苦果。因此,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態度也應該向理性、務實、開放、前瞻轉變。正如他在第三屆“中國和平統一論壇”演講時所提到的,“兩岸關係理性主義將勝利”。

  訪問即將結束之時,許信良談到了自己的愛好,説自己從小就是一個中國歷史迷,喜歡實地探訪在歷史著作中出現的一些地點,如“五丈原”、“定軍山”這些與諸葛亮有著緊密關聯的地方,他甚至重新走訪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路線。他頗有些自豪地説,在2000年以來的七八年來走遍大陸各地,遊歷過西藏、新疆,東北,在內蒙草原上騎馬飛馳,甚至鮮有人至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田雲鵬)


 

進入專題:第三屆“中國和平統一亞洲論壇”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