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研究顯示臺灣慢性腎病盛行 推估約200萬病患

2008年01月17日 19:0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月17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今天發表“臺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研究,研究推估目前臺灣患慢性腎病的民眾約有200萬人,盛行率約13%,即每10人即有1人可能罹患慢性腎病,因不自覺導致最後要洗腎、併發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致死者佔其中11%左右。

  溫啟邦是運用美兆健檢中心從1994年到2007年的客戶健檢資料共48萬多筆,剔除沒有檢驗尿蛋白項目約2萬筆數據後,進行曾參與健檢民眾的慢性腎病分析。此外,考慮會參加健檢的民眾社經地位較高,加入收入、年齡、學歷等因素調整後完成研究。溫啟邦説,“由於分析的數據龐大,相關數據雖然是推估所得,仍具準確性、參考性”。

  溫啟邦表示,慢性腎病分5期,初期症狀是蛋白尿,驗尿時就可得到相關數據分析是否有慢性腎病;判斷民眾慢性腎病進程是否到第3期,要驗血中的肌肝酸,不過,臨床發現準確度有誤差,建議可用肌肝酸數據利用電腦試算腎絲球過濾率(GFR);慢性腎病4、5期就要洗腎,儘量挽救所剩不多的殘余腎功能。

  研究發現,只有3.5%的臺灣民眾知道驗尿、驗血就可以知道自己有無慢性腎病;若以初中學歷為分界,學歷在初中以下的民眾,因抽煙、嚼檳榔、肥胖、運動習慣不佳等人數較多,罹慢性腎病比例推估約18%,初中學歷以上的民眾,推估罹慢性腎病比例約6.4%;以性別區分,男性有慢性腎病機會較女性增加15%。

  溫啟邦指出,慢性腎病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癌症的關聯性高,但許多民眾在自覺有腎病時,往往都到了需洗腎階段,才由腎臟科醫生接手,錯失第一時間治療黃金時間,相當可惜。

  他建議,民眾去健康檢查時,應多驗尿蛋白及GFR ,以期早期發現慢性腎病;除了腎臟專科醫師外,內科、婦科、家醫科等民眾最常看診的科別醫師,也應了解慢性腎病病症,以早期發現。(高大林)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高大林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