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上市公司數連續三年負增長 敬陪四小龍末座

2007年12月17日 08:5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2月17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股上周盤中創下7922點今年新低,獨弱于國際股市,近期又有大企業赴港掛牌,象徵經濟櫥窗的臺灣資本市場持續不振。而今年截至10月底止,上市公司家數為681家,較去年底減少7家。同期間包括香港、新加坡、韓國則有兩位數的家數成長,其中,香港增加52家最為驚人,至今年10月臺灣卻連續3年負增長,敬陪四小龍末座。

  臺當局“金管會”官員坦承,“過去是爛公司才下市,現在是好公司也要下市,且有能力出走”,如果形成趨勢,臺股會形成反淘汰而進入惡性迴圈,絕對是一個警訊。

  臺灣上市公司家數在1997年為404家,到了2004年底達到高峰697家,中間即使遭遇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技泡沫等危機,新掛牌數依然正增長。不過近幾年隨著亞洲新興市場崛起,資金開始産生排擠效應,加上臺灣政治紛擾、兩岸關係僵化未解、赴陸投資40%上限遲不鬆綁,即便臺灣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獲利已破兆元新台幣、今年肯定續創歷史新高,大老闆們在臺籌資意願卻是越來越低。

  警訊有多嚴重?據報道,由於上市家數比下市家數來得少,截至今年10月底為止,臺灣上市家數僅681家,比去年底的688家還要少。到11月底,臺灣上市家數才增至698家。

  這段期間,其他三小龍資本市場卻蒸蒸日上,像韓國自去年的731家,成長至今年10月底的742家;新加坡去年底為539家,近來增至581家;香港去年底上市家數975家,今年10月底增加到1027家,增加家數52家最為驚人,而部分貢獻正是來自棄臺就港的臺商。 
 
  為何棄臺就港?説穿了,還是赴大陸投資40%限制等政治因素作祟。臺灣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認為,政策性限制,會出走的還是會走,就像現在有不少學生到大陸拿學位,或考取會計師、律師等證照一樣,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

  周行一説,政策最終還是該回歸到透明度、完備的監理,尤其全球資金的流動快速,資金又是往有利的地方走,從歷史經驗來看,限制性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甚至造成“逆選擇”的情況,最後導致好的走了,不好的留下來。 (雲鵬)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