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臺灣近5%大學生“性別不悅” 比例偏高學者驚訝

2007年11月21日 08:57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11月21日消息 臺大醫院精神部一項針對島內5000多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近5%的受訪者不滿意自己的性別,女生比例高達7.26%,約是男生的4倍。醫師表示,這是文獻中國際上首度針對成年人“性別不悅”進行的大規模調查,大學生對性別的“不悅”比例“偏高”,令學者驚訝。

  據臺媒報道,這份由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導的研究于2003年至2004年進行,針對臺灣北部幾所大專院校一年級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010份,其中男生2585人、女生2425人。

  臺大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賴孟泉表示,該研究原本是為了了解島內大專生廣泛性的身心適應狀況,“性別認同”只是100多個問題中的一題,原題為“過去6個月以來,我有希望能夠變成異性性別的想法?”,選項有4個,分別是“從不、偶爾、常常、總是”。

  據指出,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選擇“常常”或“總是”的佔4.49%,其中女生高達7.26%,是男生1.90%的近4倍,代表不少的小女生“不想為女人”;選擇“總是”希望變成異性性別者,不分男女約1.42%。

  賴孟泉表示,由於是“意外”的研究收穫,當時研究團隊並未針對此一子題設計其他問題詳加探究,無法確切得知個別受訪者“性別不悅”的程度與原因。但可確定的是,坦承“不喜歡自己性別”的大學生,自述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家庭支援明顯較其他人少;對父母教養態度的評價也較少感到親密、愛與溫暖,取而代之的是諸多設限,以及過多的保護。

  性別不悅比例偏高 學者驚訝

  賴孟泉強調,過去醫界極少觸及性別不悅議題,僅就接受變性手術的“極端”個案數回推,一般多認為有“性別認同障礙”的比例可能只有萬分之一。島內學子將近5%的性別不悅比例,頗令專家學者震撼。

  賴孟泉強調,國際上類似研究僅荷蘭于2000年針對全歐洲2萬多名7到10歲雙胞胎進行過問卷調查,表示不喜歡自己性別的比例約1%。對照臺大此次研究,選擇“總是”希望變成異性性別者1.42%,頗為相近。(趙靜)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趙靜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