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雙十”活動怪事多 民眾批臺當局搞戒嚴(圖)

2007年10月11日 09:35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雙十”活動現場,臺當局安全單位高度警戒,陳水扁辦公樓上方及其他制高點,配置十幾名狙擊手。圖中理平頭者係平日緊跟陳水扁的貼身隨扈。臺灣《聯合報》記者胡聖堤攝

  

  台灣網10月11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消息,昨日臺當局舉行了“雙十”活動,但臺灣民眾看到的是“非慶典”的慶典,非閱兵的“閱兵”。陳水扁辦公樓塔樓上挂著“入聯”標語,在其前面的典禮看臺上,寫的則是慶賀“雙十”之詞,其中充滿矛盾,此外煩瑣苛刻標準不一的安檢也飽受民眾批評。

  “入聯”文宣偷跑 憲兵違反中立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陳水扁辦公室昨天原準備以“入聯”壓過“雙十”慶典,因此在典禮開始前,偷偷要求負責南北廣場的維安憲兵,抱著整箱“入聯”的文宣,預先放置在每個來賓座位上,以準備營造現場一片支援的氣勢。

  未料這個小動作被“雙十”籌委會發現,王金平隨即下令將這批文宣全數收回,他並質疑,憲兵是維持秩序的,怎麼可以發放與大會無關的文宣。

  諷刺的是,臺當局安全主管部門負責人許惠佑還特別下達“不容許違背行政中立”的命令,但在陳水扁辦公室壓力下,特勤人員仍舊被迫違反,連特勤和憲兵都被夾在“入聯”和“雙十”慶典的爭議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部隊敬禮 “統帥”不回禮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這次“雙十”慶典的重頭戲是“國防展示”,臺軍配合取消踢正步等象徵閱兵的項目,臺灣地區所謂“三軍統帥”陳水扁在部隊敬禮時,也刻意坐著不回禮,就是避免被外界質疑仍有校閱部隊形式的閱兵之嫌。

  然而整個展示過程,包括有各項地面和空中的分列式,甚至展出新武器,場景與閱兵典禮其實看起來根本無異。

  報道稱,但在陳水扁堅稱“這絕對不是閱兵”的狀況下,這種“非閱兵”的閱兵,由於所謂“三軍統帥”不校閱也不回禮,反而像是官兵借此機會來看看所謂“三軍統帥”,形成非常特殊且違反常理的景象。

  狙擊手待命 公開瞄準觀眾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為防範去年“紅衫軍嗆扁”舊事重演,今年“雙十”活動安全措施極嚴格,甚至有兩組狙擊手公開出現在樓頂,槍身清晰可辨,槍管不時轉向做出瞄準動作,讓大會蒙上一層異常肅殺氣氛,有民眾形容“重回威權統治時代”。

  陳水扁昨天出席大會,其辦公樓左右兩側的樓頂,各出現配有狙擊手的監控人員,每邊六人,其中一人手持狙擊槍,擺出預備射擊姿勢,半支槍身完全露在外頭,肉眼就可清楚看到。射手會四處轉向,做出“試瞄”動作,但並沒有跡象顯示他們在瞄準特定對象。

  報道稱,狙擊手身旁,有一名手持雙筒望遠鏡的觀測員,另一人手持無線電機,負責聯繫通報,其他三人,也正緊盯著地面動態。以兩組人所處的位置看來,狙擊範圍能夠涵蓋全場。雖然以往陳水扁在公開場合時,也都在制高點配備狙擊手,但大多隱身在室內或窗戶後方,不會像昨天公開出現在觀眾前。

  三關卡安檢 民眾批搞戒嚴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今年“雙十”活動維持治安呈現前所未見的“內松外密”陣勢,管制區內少了以站立姿勢手持衝鋒槍和防彈板的隨扈,但在中衛區和外衛區,臺當局安全單位卻以十余處檢查哨點、三道關卡施以最嚴格的安檢,沒有觀禮證的民眾只能遙望陳水扁辦公樓罵聲連連。

  即使有觀禮證,臺當局安全單位仍訂出多項嚴格的管制事項,包括不得攜帶雨傘與超過20公分見方的包包;雨衣不能是黃色只能是淺色透明;包包裏的飲料必須在憲兵面前打開並試喝一口,確認沒問題才放行。不少民眾不滿,痛批民進黨當局搞戒嚴,大罵幾聲後揚長而去。

  報道説,令人不解的是,原本應該由臺當局安全單位負責戍守的南北廣場前緣,居然找來一批童子軍組成人墻阻擋媒體,人人手持木棍圍起一道封鎖線,這種維持秩序陣仗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為跳傘拆路燈 議員批白花錢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軍方“神龍小組”跳傘因天候不佳而取消,臺北市議員林奕華痛批,颱風過後天候明顯不佳,為滿足陳水扁一人私欲,遲遲未取消天降神兵表演;陳水扁辦公樓前交通號志、路燈兩次拆裝,白白浪費納稅人26萬元新台幣。

  林奕華説,今年是陳水扁最後一年任期,當年反對閱兵最有力的陳水扁,卻在卸任前最後一次“雙十”活動辦閱兵,還強辯為“國防表演”。

  她指出,為清除神龍小組跳傘的障礙及周邊人員安全,臺北市政府配合預演、正式演出,分別於8日、10日兩度拆裝交通號志、路燈,還得調度警力管制交通。(高大林)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高大林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