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海峽兩岸農産品産銷論壇主題演講 探討合作新思路

2007年08月30日 06:10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8月30日廈門消息 海峽兩岸農産品産銷論壇8月29日在廈門召開,本次論壇主要是探討兩岸農業合作發展以及臺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問題,以進一步促進兩岸農業貿易,擴大臺灣農産品外銷通路。在開幕式後,分別於上午和下午舉行了兩岸農産品産銷主題演講和擴大兩岸農産品銷售研討會,兩岸農業界人士的發言説明瞭兩岸農業合作前景廣闊。

  借鑒臺灣産銷班經驗 縮短大陸城鄉差距

  臺灣民意代表、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提出了借鑒臺灣農業産銷班經營經驗。臺灣的農業産銷班是最基層的農民組織,一般以200公頃為一個農業産銷班的經營區域,稱為“農業生産區段”。一個農業産銷班可由臨近農民結合相同理念與興趣組織,如蔬菜農業産銷班、畜牧農業産銷班等,由此建立一個自下而上的適地適作之産銷平臺,提高生産規模之經濟效率與農地利用率。

  臺灣的農業産銷班設有輔導體系,包含經營輔導、組織管理與督導評鑒。其中,經營輔導包括人才培訓、計劃輔導及優惠低利貸款的支援與協助。輔導單位一般為農業産銷班所在地的農會、漁會、農業合作社或者其他經當地縣市主管機關核準的機構和團體。組織管理指要向當地主管機關申請並登記農業産銷班,而農業産銷班的基本數據均納入數據庫管理,並將生産類別與性質在網站上公開,定期校對更新。督導評鑒表示農業産銷班經濟績效經評鑒達到農業主管單位規範的目標時,可享有低利貸款、計劃補助等農政單位新技術的輔導和農業資訊分享等獎勵。

  農業産銷班推行企業化、制度化經營管理,包括産銷技術、人才培育、建立品牌與行銷通路、貸款融資協助等。

  蔡勝佳認為,大陸正在推行三農計劃,進行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但是將臺灣的農業産銷班經營經驗用於大陸方面時,必須注意與大陸具體情況相結合。如在農業輔導方面,要視大陸地方基層農民團體及基層政府對農業輔導能力而定。他指出,以農業産銷班的制度,配合農業技術指導團隊,辦理生産技術、行銷研習等教育訓練,並植入新觀念新體驗,才能促使農業開放。同時,以農業産銷班為基礎,擴大至組織臺灣農民合作組織有計劃性的進行大陸農業投資,農民也較有信心。蔡勝佳強調,兩岸農業資源技術互補,創造雙贏局面,兩岸農産品合作行銷全球市場。

  借鑒臺灣的農業産銷班經驗,蔡勝佳認為,這可以有效改善小農制度經營現況,明顯提高農民收益,這是三農計劃中縮短城鄉差距最好策略之一。

  發展兩岸農産品市場交流

  出席主題演講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王兢認為,由於臺灣方面有很多非經濟因素,使得兩岸農産品貿易不能順利進行,因此兩岸農業交流要有新思維和新思路。他指出,農産品批發市場就是兩岸農産品貿易交流的很好和重要的平臺。

  他表示,大陸以綜合性批發市場為主導,以糧油、蔬菜、水果等多種專業市場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農産品批發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其已成為大陸農産品流通的主體業態和鮮活農産品流通的主渠道。而臺灣農産品流通目前採取的也是批發市場流通制度。因此,以農産品批發市場為平臺,將有助於全面推動兩岸的農業和農産品貿易合作。

  王兢具體指出,大陸批發市場集散功能強大,它不僅可以向臺灣地區乃至全世界展示大陸農産品,同時也是展示臺灣農産品的最佳窗口。如上海龍吳進口果蔬批發市場專營進口水果,華東地區95%的進口水果來自該市場,其經營臺灣進口水果已經4年。由於臺灣水果享受大陸方面優惠政策,而該市場又與超市等關係良好,且主要面向白領群體,因此水果很受歡迎。

  他指出,不僅生鮮水果,由於臺灣食品加工技術很多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因此批發市場可引領臺商展示其農産品的深加工,並由此推動大陸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

  對於兩岸加強農産品批發市場合作,王兢認為,兩岸批發市場的發展規劃策略基本一致也是原因之一。兩岸目前都著力於完善批發市場的檢驗檢測、資訊、儲藏、加工、運輸和電子結算、建立現代化物流中心等功能。雙方可交流資訊、技術和經驗,並鼓勵臺商投資批發市場和農産品物流的建設。

  此外,加強農産品經紀人尤其是農産品批發市場內經銷商的培育和規範也是兩岸可以合作的。臺灣農産品産銷組織高效管理的經驗值得借鑒,大陸批發市場可以組織經銷商與臺灣的經銷商和農會、産銷班溝通,建立合作關係。

 

       據透露,目前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已經舉辦了兩期農産品經紀人培訓班,有120名大陸經銷商取得“農産品經紀人”職業稱號。(徐麗麟)

 

臺灣民意代表、海峽兩岸農業協會理事長蔡勝佳參加兩岸農産品産銷論壇開幕式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田雲鵬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