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看中國發展新走向

2013年11月13日 07:5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繪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看中國發展新走向  

  11月12日,舉世關注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閉幕。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關鍵時期的盛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凸顯出中國發展新的走向。

  改革牽引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中國發展將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分析指出,全會在總結35年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基礎上,重申發展是第一要務,強調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給社會各界吃了一顆“定心丸”,告訴人們未來中國仍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將堅持改革開放。

  過去35年,是我國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35年,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35年。

  “回顧發展歷程,沒有農村改革,就沒有農産品的極大豐富和農業基礎的穩固;沒有國企改革和非公經濟發展,就沒有今天工業大國的地位;沒有恢復高考,就不會有今天那麼多的建設人才。是改革,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祖新説,“實現藍圖靠發展,發展要靠改革。過去的經驗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面向未來,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標”,還要完成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等一系列重要指標;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社會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

  新的歷史起點上,靠什麼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順利完成轉型升級,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全會為我們指明瞭方向,那就是不僅要在經濟領域充分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而且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看來,全會實際上為改革做好了“頂層設計”。比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重點,制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做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決定等,“中央進一步加強改革的統籌協調,必將推動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