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國研中心:“383”方案被誤讀 制定者壓力巨大

2013年11月08日 16:14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因為本屆三中全會可能推出一場“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改革,因此國內外對此熱切關注,這種關注形成了一種公眾熱切期待的輿論氛圍。

    智囊團、專家、媒體、大眾以及網際網路都在評説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但是,各自不同角度也透露出不同的細節。分析他們發出的不同聲音,也能窺見一個重大改革藍圖推出前夕特殊的社會輿論場。

    專家謹慎發言,“383”方案出版方沉默

    相對“高調”地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只有“383“方案——一份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起草的《新一輪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動方案》,因為出自官方智囊機構且具有“唯一性”而引起大家關注。

    但給出改革路徑的並不只有“383”方案,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中國金融40人論壇、國情中心等研究機構也都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甚至還有個人的研究成果和改革建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就曾向中央提交建議,諫言部署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

    與國研中心“高調”推出“383”方案不同,低調是這些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們一致的特徵。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無論是具有官方色彩的智囊團還是遞交建議的智庫,大多選擇沉默或者謹慎發言。

    “383”方案的一位主筆堅決拒絕了齊魯晚報記者的採訪,稱“一切等三中全會結束後再談”。國研中心整體非常低調,一位內部人士透露,“383”方案公佈後引起了各種解讀,甚至出現誤讀,他們感受到巨大壓力。其他智囊機構人員也表示,正式改革方案出臺之前“不好多説”,甚至連出版“383”方案的出版社也保持了沉默。

    “參與‘頂層設計’的智囊團常常以集體、機構的名義對外發聲,放出的口風更注重改革的內容和具體的細節。‘383’方案就引發了專家、媒體、大眾的熱議,甚至引起了專業人士的細緻解讀。”法學博士、學者劉峰在部落格中認為,“智囊團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研究成果、宣傳中央精神;另一方面期待擴大影響、獲得民眾支援,進而又反饋給‘上面’,進一步達到獻計獻策和影響政策的功效。”

    專家在預測三中全會可能推行的改革時也持謹慎態度。不少專家表示沒有看過“383”方案,並稱“383”方案只是一家之言,“可能會被採納一部分,但與最後出臺的正式改革方案應該有差距。”

    根據以往歷史經驗,三中全會只會出臺一個藍圖性的綱領,不會規定得太細緻。這些綱領性的東西可能需要各部委、地方政府再根據情況制定細則。多數專家包括學者型官員只是在自己所擅長的專業領域前瞻一些改革問題,避免對具體改革措施做出預測。

    外媒提前預熱,熱情超國內媒體

    相比前幾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平靜,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媒體上早早預熱。

    大約兩周前,國內多家媒體就開始陸續推出報道,以解讀“383”方案、請專家預測本屆三中全會將進行哪些改革、推出專家訪談和相關領域官員訪談等方式,提前進入三中全會的報道。

    外媒對本屆三中全會表現出的熱情和關注甚至超越了國內媒體,他們比國內媒體更早參與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國改革的報道中。早在今年9月,外媒就刊發渣打銀行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預測,“渣打在報告中表明,希望此次中共三中全會的文件可以包含幾個方面:重新定位政府職能;改善對地方政府幹部的評價體系;在現在或是未來,查清地方政府債務;尋找途徑允許私人部門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10月7日,《華爾街日報》刊發《劉鶴的艱巨任務:讓中國經濟再次騰飛》,向中國讀者介紹了一個中國人之前並不熟悉的“神秘”經濟人物劉鶴,並推測“劉鶴目前面臨的最迫切挑戰是督導今年11月改革方案的制定……是中國下一個10年經濟計劃的重要制定者。”

    臨近本屆三中全會,外媒對即將出臺的改革方案的熱情日益高漲。《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獨立報》、《金融時報》、《法蘭克福彙報》等外媒頻頻發文,對中國可能推出的政府職能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具體改革措施做出種種預測。香港的《明報》也早早推出“三中全會前瞻”系列報道,對三中全會改革方案進行全方位預測。

    齊魯晚報記者曾採訪一位日本媒體記者,詢問他對本屆三中全會最關心什麼?這位記者回答:“所有中國人關心的改革問題我們都關心,像政府職能改革、土地改革、養老、縮小貧富差距、房價能否下降等問題我們都很關注。”

    網際網路上熱議經濟話題

    “網際網路上對三中全會的關注不斷升溫,總體呈現‘政冷經熱’的特點。”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龐胡瑞告訴齊魯晚報記者,之前釋放的關於本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資訊多是經濟方面的,政治改革的內容較少,所以網上的關注大多圍繞經濟熱點。

    “最受網民關注的內容裏,排在第一位的是改革本身,這次改革力度能有多大、能否涉及深水區等備受關注;第二是房價問題,還有土地制度改革;第三是民生問題;第四是醫療、社保這些討論了多年的老大難問題;第五才是反腐問題。”龐胡瑞説,網民關心的還是一些多年解決不了、期望經常落空的民生問題,他們對本屆三中全會抱有很高期望,希望能是一次“破冰”會議,多年的壁壘能在此“融化”。

    龐胡瑞也注意到,此次網際網路輿論場趨於理性和建設性,討論問題的深度也比以前更深。網路輿論場出現這樣的變化,一是因為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果,不斷刺激輿論對此有期待,這釋放了一個良性信號;二是因為“反謠戰”之後,網路上一些不良聲音被去除,網民更關心自身的生活,集中到發展的議題上。

    “如果分層次來看,大V們已經開始走向理性、溫和、建言這一方面;中V在專業領域有話語權,而且有些中V是體制內的大V,比如陳裏。普通民眾關注點雖然是飄忽不定,但殊途同歸,最終關心的也是自身生活和民生話題。”龐胡瑞説,現在網際網路上絕大多數聲音都希望本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能成功,而不僅僅是一個話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泰石正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泰石正

原稿件來源:齊魯晚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