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整合製度碎片 實現全國統籌
不同養老保險模式分歧嚴重,碎片化有礙養老保險制度公平有序發展。彌合製度差異已成為業內專家的普遍共識。
褚福靈認為,按照《社會保險法》和中國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要求,我國將來要逐步實行社會保險制度,也就是全民都參與繳費,退休制度要逐步退出,這是不容置疑的改革方向。目前爭議點是在於如何改革才能更公平、公正。
“不同人群的養老待遇為何差異巨大?主要原因就在於制度不統一。”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齊傳鈞對記者表示,“在這種局面下,哪怕你比我高出10元、20元,我也會心裏不舒服,要通過頂層設計打通不同制度,起碼在基本養老保險層面實現共通。”
在改革方向上,褚福靈主張“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建議仿傚日本模式,即建立一個水準較低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可能只相當於最低生活保障的50%,但要面向全民開放,以彰顯“人人享有”的社會公平,也能體現政府責任。
“在此基礎上,職工養老金繼續保留,包括職業年金、個人儲蓄賬戶之類的補充養老保險繼續完善,既兼顧了公平,也講求了效率,政府的責任邊界也得以厘清。”褚福靈説。
齊傳鈞則補充指出,新農保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也應得以銜接,否則嚴重影響勞動力在全國的合理流動。如果勞動力在市場配置受阻,也會制約經濟領域改革進程。
楊俊認為,制度不統一還體現在養老保險尚未實現全國統籌,而這是解決養老金諸多問題的“牛鼻子”。如果繼續按照現有的分散模式,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更多勞動力從農村涌入,地方缺口與地方結余並存的矛盾會一直延續,對計算養老金缺口也失去了參照意義。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