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到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黑龍江同江、撫遠、哈爾濱等地考察時強調:“絕不能讓一個群眾受凍,要讓大家住的保暖、住的保險。”
今夏,黑龍江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近9萬戶群眾的房屋損毀活倒塌。眼下臨近隆冬,災區又地處嚴寒地帶,正直過冬安置的關鍵時刻,受災群眾能不能安全溫暖過冬,李克強十分牽掛。他叮囑當地幹部:這裡冬天冰天雪地,最低溫度達零下40攝氏度,要把排查工作做細做深做到位。考察中,李克強總理還召開工作會,進一步部署做好群眾越冬、災後重建、水毀工程修復和今冬明春農業生産等工作。
新一屆中央政府履新伊始就遭遇H7N9禽流感、四川蘆山7.0級地震災害,隨後又遭遇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災害,東北、華南地區嚴重洪澇災害等。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我國37634.8萬人次受災,1761人死亡,434人失蹤,1024.4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5170.8億元。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災害頻發的大國,必須加強科學的救災體系建設——動員迅速,指揮科學,保證專業救援力量第一時間到達,才能有效應對。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新一屆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一套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成熟、有效的聯動響應機制。
今年 4月,四川蘆山發生強震之後,李克強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在對災情和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後,國務院做出決策,讓地方政府站到救災的前沿。李克強在震區召開的工作會上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抗震救災中要各負其責,形成以地方為主、中央各部門和有關方面統一對口省裏的一體化救援救災應急機制,充分發揮地方黨委和政府的作用。
8月,李克強赴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災區考察時再次強調,面對重大自然災害需要堅持科學應對,“要根據災情級別實行分級負責。總結多年經驗,搶險救援和應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為主,便於就近統一指揮、提高效率,中央給予必要的幫助。災後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中央要根據情況給予必要支援”。
今夏,洪澇災害肆虐東北三省,李克強當即作出指示,要求國家防總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和積極幫助地方進一步加強抗災搶險工作,全力做好搜救失蹤人員、及時轉移受威脅地區群眾、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和相關善後工作。面對百年不遇的嚴重洪澇災害,李克強總理坐鎮北京指揮調度,地方政府總動員,中央政府全力支援。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裏,李克強兩次致電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就黑龍江流域抗洪救災進行溝通協調,希望俄方利用上游水庫削峰攔洪。
此前,面對重大自然災害,各項救援工作基本是由中央政府總負責,地方政府往往起配合作用。今年以來,中央政府放心地讓地方政府站到前臺,説明目前我國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聯動響應機制。
正如李克強5月13日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會議上所強調,要以簡政放權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在此次會議上,李克強特別舉例強調了中央、地方聯動應對四川蘆山地震災情的新機制,“這樣的大事急事經部署後都能交給地方為主去辦去管,因此我們要相信地方也能辦好管好其他很多事。反過來講,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了,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各級政府要按照各自的事權分級管理,尤其是涉及改善民生的具體事項,要盡可能實行就近管理”。
誠然,國家領導人在自然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有助於中央政府統一指揮救災。但是一套運作良好的、中央地方聯動的應急機制才是及時應對災害的法寶。在災害發生之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迅速進行互動,溝通了解災害級別,依據應急機制劃分各自的職責。地方政府熟悉情況,大量的具體救災工作由地方和一線同志承擔,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必要的援助——這減少了指揮救災的層級,大大提高了救災效率,能在災害的第一時間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會有力有序地促進救災工作的進展。
事實上,中央地方聯動的救災新機制吸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這一套新的機制在今年以來數次災害應對中得到充分檢驗併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相信,這種新機制將會為實現及時高效、科學有序地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新一屆政府通過簡政放權,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決心和勇氣。
[ 責任編輯:何建峰 ]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06/c_125662242.htm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何建峰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