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深圳特區報:預防職務犯罪應學習“蓬萊模式”

2013年11月04日 16:32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預防職務犯罪, “蓬萊模式”拓寬了思路

    山東省蓬萊市在全國首創預防職務犯罪志願者介入模式,自去年4月起建立了142人的預防職務犯罪志願者隊伍。這些志願者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協助紀委、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通過吸納群眾智慧,蓬萊市真正做到關口前移,減少或控制了職務犯罪的高發,創造了“蓬萊模式”。

    説起預防職務犯罪,我們並不陌生。扁鵲見魏文王的經典對話,流傳甚廣;“治病于未發之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來,“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已經成為眾多反腐文件的標準用語。當下的反腐倡廉戰略,也明確定位在“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從中也不難看出犯罪預防的重要地位。

    就機構設置而言,在中央行政機構層面,有預防腐敗局;在檢察系統內,各級均有專門的預防部門。但我們很難準確地評估,預防行為究竟在哪些層面獲得了成功,哪些層面還差強人意。經濟增長有具體的指標可以衡量,而真正成功的犯罪預防非但沒有數據,甚至也難以看到什麼直觀的改變。這也正是預防職務犯罪的難度所在。

    觀察各地對反腐業績的衡量,主要看的仍是立案數這一“硬指標”,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倒更多像是成了一種“軟任務”。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下,基層領導和執(司)法人員將預防工作視為一種表面文章,不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山東蓬萊在預防職務犯罪上引入志願者模式,豐富了預防職務犯罪的內涵,也拓寬了預防職務犯罪的思路,值得鼓勵。從官方披露的數據來看,自去年4月至今年上半年,蓬萊的預防人員和志願者開展預防調查活動59次,在調查中發現職務犯罪苗頭性問題21個;深入發案單位開展案件剖析活動24次,向發案單位和有職務犯罪隱患的部門發送檢察建議書57個,提出檢察建議298條,幫助制定完善工作制度94項。這裡的檢察建議和制度完善或許並不能成為全國的樣本,但只要它實實在在遏制了犯罪,它就是好的方式、方法。

    如今的預防職務犯罪志願者,已搭上了“公民參與司法”這輛快車。但別忘了,所有的預防最後都要落實到制度預防。也只有用制度的鐵籠,才能把公權力置於有效的監督之中。(王琳)

    出國遊“説走就走” 體現中國軟實力

    “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説走就走的旅行”,這是美國作家安迪安德魯斯在其暢銷作品《上得天堂,下得地獄》中的一句話,現已被許多酷愛旅行的人士視為圭臬。 而今年以來,多個國家相繼放寬了對華簽證政策,包括縮短辦理時間、簡化簽證手續、在材料提供方面降低要求等多個方面。這對於出境旅遊熱情日益高漲的中國遊客來説,無疑是個大好消息。據統計,目前中國公民能夠真正“説走就走”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9個,其中不乏發達國家和旅遊熱門目的地。

    多國放寬對華簽證政策,實質上反映的是當下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高的經濟地位。近年來,許多歐美國家持續受到次貸危機和債務危機的影響,經濟恢復缺乏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遊客的強大購買力著實令人艷羨。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往海外旅遊的中國人達到8300萬人次,世界排名第一;中國遊客2012年在海外旅行消費總額達1020億美元。

    隨著近年來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已經轉型成為重要的“旅遊輸出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遊客出遊熱情高漲、消費能力強勁,成為帶動歐美等多國經濟復蘇的“曙光”。由於到訪人數和消費額不斷刷新紀錄,甚至有國家將擺脫經濟危機的希望寄託在中國遊客身上。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遊客,各國政府紛紛出招,或降低對中國遊客的門檻限制,或組團赴中國展開推介。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爭奪中國遊客大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放寬對華簽證,因為只有保證出行順暢,其拉攏中國遊客的各項措施才能顯成效。

    護照是一個國家的臉面。一國公民拿著本國護照在世界暢行無阻,是這個國家軟實力的真實體現。對華簽證的放寬,不但提高了我國護照的“含金量”,也使得“一次説走就走的境外遊”成為可能。其所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讓國人出境旅遊變得更加便利。只有更多地走出國門、開闊視野,才能夠更清晰地認識中國當下的發展現狀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幫助世界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擴大出境旅遊,是中國對世界經濟做貢獻的一種特殊方式;放寬對華簽證,間接地有利於中國對世界經濟做出更大的貢獻。(沈鑫)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泰石正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泰石正

原稿件來源:深圳特區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