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法制日報:土地改革滯後扭曲城鎮化目標

2013年10月29日 09:28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27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佈中國城鎮化調查大型數據。數據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非常之低,非農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27.6%,20年內農轉非比例僅增長了7.7個百分點。約有16%的家庭在最近一波城鎮化過程中遭遇過徵地、拆遷(10月28日《京華時報》)。

    從報道看,16%的家庭受到直接波及,有的是家庭承包地被徵用過,有的是宅基地被徵用過。事實上,除了部分家庭直接受到波及外,還有不少家庭受到“株連”。比如,因為婆婆是“釘子戶”,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小學教師譚雙喜近日收到區教育局通知,將其調往拆遷指揮部工作,直至其婆婆簽訂拆遷協議。

    也就是説,如果一個家庭是“釘子戶”,相關家庭也會受到一定衝擊。所以,徵地拆遷波及16%家庭發出的第一個警示是,現實中有不少徵地拆遷行為突破法律法規約束,對很多家庭帶來負面影響。儘管我們有《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等法規,有關部門也在重點查處株連式等強制徵地拆遷,但實際效果有限。

    不可否認,一些家庭在徵地拆遷中“一夜暴富”。但從很多報道看,由於在徵地拆遷中很多家庭是被動的弱勢群體,知情權、談判權得不到保障,《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沒有落到實處,“農村集體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尚未出臺,因而,大部分家庭並沒有從徵地拆遷中拿到公平合理的補償。

    換言之,徵地拆遷波及16%家庭發出的第二個警示是,這些家庭在徵地拆遷過程中,多少家庭獲得合理補償,多少家庭沒有獲得合理補償,值得我們進一步調查和反思。通過調查和反思,我們就能發現徵地拆遷制度的實際落實情況,這對於下一步制定農村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和完善城市房屋拆遷補償制度大有好處。

    另外,徵地拆遷波及16%家庭後,這些家庭的後續保障情況如何,也值得我們關注。眾所週知,土地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一旦失去土地,等於失去經濟保障。然而,調查發現,徵地拆遷後,提供就業機會和城鎮社會保障的比例較低。這無疑是警示我們,要建立完善的長效的徵地補償安置保障機制。

    更主要的是,徵地拆遷波及16%家庭,意味著在城鎮化浪潮推動之下,儘管國家層面的土地改革還未啟動,土地管理法還未修正出臺,但土地變化帶來的實際影響已經在發生。這警示我們,土地改革嚴重滯後於社會發展,如果不早日啟動土地改革,土地實際變化就有可能帶來不利影響,而不是積極影響。

    毫無疑問,徵地拆遷應該與戶籍政策調整同步,土地變化應該與戶籍變化等相適應。如果發展城鎮化、工業化拿走了農民的土地,而失地農民又不能享受城鎮戶籍待遇,那麼,吃虧的只能是農民,佔便宜的只能是城市,我們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也只會越來越扭曲。(馮海寧)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泰石正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泰石正

原稿件來源:法制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