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2013年10月08日 08:2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題為《發揮亞太引領作用,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倡導發揮亞太引領作用 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

  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7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併發表重要講話,闡述對當前世界經濟的看法,強調亞太經合組織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亞太經濟金融穩定,推動各成員深化經濟結構調整,推進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亞太地區繼續在世界經濟復蘇方面發揮引擎作用。

  第一階段會議重點討論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亞太經合組織在加強多邊貿易體系方面的作用。與會領導人圍繞議題交換意見,共商世界經濟大計,共謀亞太合作未來。

  東道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主持會議。他致開場白後,請習近平首先發言。習近平隨即發表了《發揮亞太引領作用,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講話。

  習近平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朝好的方向發展,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突出,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和健康成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亞太經合組織應該展示勇氣和決心,發揮引領和協調作用,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亞太地區繼續在世界經濟復蘇方面發揮引擎作用。

  習近平就此提出3點建議。

  第一,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攜手推動亞太共同發展。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精神,推動形成亞太地區政策協調、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發展格局。

  第二,客觀判斷形勢,沉著應對挑戰,全力維護亞太經濟金融穩定。我們要防範風險疊加造成亞太經濟金融大動蕩,以社會政策托底經濟政策,防止經濟金融風險演化為政治社會問題。同時要看到,亞太地區謀和平、求穩定、促發展的共同願望沒有改變,在世界政治經濟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趨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和潛力沒有改變。我們有理由對亞太發展前景保持信心。

  第三,著眼長遠,推動各成員深化經濟結構調整,為亞太持久發展注入更大動力。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改革創新,釋放內需潛力、創新動力、市場活力,加深産業鏈和價值鏈融合,推動亞太地區在全球率先形成新的增長産業群。

  關於亞太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和多邊貿易體系,習近平強調,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方對任何有利於亞太區域融合的機制安排都持開放態度,有關安排要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彼此融合、互為補充。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應該秉持開放、包容、透明原則,體現靈活性,建立並儘早啟動自貿區資訊交流機制。二要致力於開放式發展,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要秉持茂物目標精神,發達成員要在擴大市場開放上作好表率。三要堅定信心,為多邊貿易體制注入新的活力。我們應該勇於擔當,發出強有力政治信號,推動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穫並確定全面完成談判的具體路線圖。

  習近平最後指出,亞太經合組織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站在歷史新起點上,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思想,推動亞太經合組織發揮更大作用。(講話全文另發)

  其他與會領導人表示,亞太經合組織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實施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支援多邊貿易體制和實現茂物目標,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扭曲措施,保持地區經濟和金融穩定。應該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建立更緊密的互聯互通,就各種區域自由貿易安排開展政策對話。應該通過合作建立以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為基礎的開放性經濟,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我們對亞太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將著眼長遠,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共同致力於為亞太發展注入新動力,促進全球經濟復蘇。

  當天上午,習近平還出席了領導人和工商諮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同代表們就亞太地區經濟形勢交換看法,並介紹了中國明年主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考慮。

  當天,習近平主席夫人彭麗媛出席了蘇西洛總統夫人阿妮為與會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濟體領導人配偶舉行的活動。

  阿妮在入口處迎接彭麗媛,並親手為彭麗媛繫上印尼傳統服飾“紗籠”。彭麗媛同其他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領導人配偶合影並寒暄。她們共同觀看了巴厘島民俗生活展示、當地傳統歌舞表演及民間傳説演出。民間傳説講述的是中國商船于12世紀抵達巴厘島,巴厘國王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的故事,反映了中國人民和印尼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珩澤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珩澤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