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健康服務産業獲政策助推 2020年總規模將超8萬億

2013年08月28日 23:1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8月19日,在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鄉下解放村,醫務人員在為村民測量血壓。連日來,吉林省集安市集安邊防檢查站與駐地集安市醫院聯合開展“送醫下鄉關愛群眾”活動,邊檢官兵與醫務人員組成醫療小隊前往集安市太王鄉各村屯,為村民免費體檢,宣傳防病常識和應對氣象災害的自救方法等。新華社發(劉銘 攝)

  李克強總理今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會議強調,要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快發展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健康服務業。會議指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重點在增加供給,核心要確保品質,關鍵靠改革創新。

  健康服務業包括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等眾多領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和薄弱環節。自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我國健康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並形成一條涵蓋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的産業鏈。但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不斷釋放,我國健康服務業仍處於起步階段,部分領域市場開放程度偏低、監管機制尚不健全、供給不足與資源浪費現象並存。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健康服務業僅佔GDP的5%左右,而美國2009年已達到17.6%。這表明,在保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的基礎上,人民群眾正迫切期待多元化的健康服務供給,我國健康服務産業發展具備巨大潛力。據權威部門測算,到202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這無疑成為進一步加快行業發展的重大利好。

  中央政府此時研究部署健康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顯示出決策層保民生、惠民生的決心,同時也為有效擴大內需、調整産業結構、加快服務業發展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強化政府責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大力引入社會資本,著力於增加供給,以確保品質為核心,依靠改革創新,努力將健康服務業發展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健康服務産業的發展明確了四項主要任務。

  一要多措並舉發展健康服務業。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境外資本依法依規以多種形式投資健康服務業,加快落實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社保定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使社會力量成為健康服務業的“勁旅”。統籌城鄉、區域健康服務業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

  二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支撐,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和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等養老機構的轉診與合作機制。發展社區、農村健康養老服務。

  三要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産品。支援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以政府購買方式,委託商業保險機構開展醫療保障經辦服務,使面向全民的“健康網”更加牢固。

  四要培育相關支撐産業,加快醫療、藥品、器械、中醫藥等重點産業發展。提升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能力。壯大健康服務人才隊伍,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職業院校,規範並加快培養護士、養老護理員、康復治療師等從業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提出的四項任務目標,對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務分別發力,將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與此同時,進一步拓展健康服務産業的服務範圍和模式,鼓勵新型業態的發展,為健康服務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體制機制的保障,有效地實現了資源的均衡配置及不同業態的均衡發展,從而為民眾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據統計,2012年我國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只有2.5億,佔總數的9.8%。亟待建立公開、透明、平等的準入制度,大力支援和鼓勵社會本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逐步讓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等舉措將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彌補政府辦不好、辦不了的領域和地區,形成優勢互補的多元化格局。

  儘管目前我國健康服務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在前期不斷深化醫改的基礎上,健康服務業已經形成了覆蓋面廣且長的産業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政府各項舉措的逐步完善和推進,該産業將釋放出巨大紅利,從總體規模到發展模式上均能夠實現巨大飛躍。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為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只有通過改革創新,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才能在現有的産業鏈基礎上改善民生、進一步擴大就業、促進相關産業發展,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注入新的力量。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